
事件的發生與應對
4月,眼看伊拉克戰事漸近尾聲,另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悄然打響。在中國內地一些省份和香港特區,一種名為“非典型肺炎”的呼吸道傳染病至4月中旬已使千余人染病、上百人死亡。由于這種疾病傳播性極強,且尚未發現有效的預防方法和疫苗,在人群中引起極大恐慌。更令人頭痛的是,由于現今各國間人員流動的頻繁性,在世界上近20個國家都發現了輸入性的非典型肺炎病例。為防止非典型肺炎的進一步擴散,世界各國紛紛取消到中國的訪問、旅游和商務活動,還有一些國家甚至開始限制中國人入境。這些措施已開始對中國的經濟產生負面影響,旅游和航空等部門收益銳減。有的經濟學家預言,它的影響將不亞于又一次亞洲金融危機。對此,中國新上任的領導班子已經采取了一系列緊急應對之策,及時遏制該病毒的蔓延。據最新的統計結果表明,我國的疫情正在得到有效的控制。
WHO的關注
世界衛生組織(WHO)高度關注“非典”在中國的情況。他們先后三次來華,并對疫情最嚴重的廣東省進行調研,對我國制定的診斷標準和處理措施給予高度評價。同時,WHO告誡人們不要放松警惕性,并呼吁開展國際間合作,共同應對這一人類災難。
調動全球的智慧
其實,人類與傳染病的斗爭就一直沒有停止過。人類就曾遇到諸如中世紀時泛濫的歐洲黑死病、20世紀前期的西班牙流感和至今仍在非洲蔓延的埃博拉病毒,等等。如果說以前世界相對封閉,疾病流傳不廣的話,今天科技更新速度的加快與全球化的發展已經極大地擴大了人類的生活空間,人類在享受高科技帶來方便的同時,也帶來了病毒流傳的全球化。因此,亟需全球國家聯合起來去研究應對。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世界衛生組織16日正式確認:經過全球科學家的共同努力,一種變種冠狀病毒是“非典”的真正病原體。我們可以相信,通過全球合作,任何病毒都不是不可戰勝的,因為疾病面對的是整個人類的聰明與智慧。
金正日立場軟化 核危機走向待察
本月上旬,伊拉克戰爭如火如荼,但世界并沒有將朝鮮遺忘。一直與朝鮮保持密切接觸的俄羅斯本月開始了新一輪和平解決朝鮮核問題的外交斡旋。11日,俄羅斯國防部長謝爾蓋·伊萬諾夫對韓國進行了訪問,在和平解決朝鮮核問題上達成了共識。隨后,伊萬諾夫走訪日本,再次強調和平解決朝鮮核危機的重要性。伊拉克戰事順利接近尾聲,朝鮮感到一種無形的壓力。12日,朝鮮一改堅持美朝直接對話的強硬立場,首次表示如美國有勇氣放棄敵視和扼殺朝鮮的政策,朝鮮將不會拘泥于為解決核問題而舉行的對話形式。在全世界猜測誰將是美國下一個打擊的對象時,朝鮮的舉動無疑向著和平解決問題邁出好的一步,同時也增強了國際上一些為朝鮮半島問題而奔忙的和平人士的信心。
六國共繪基因圖展示生命“說明書”

美國當地時間4月14日中午11時許,華盛頓正式宣布,經過13年努力,美、英、日、法、德和中國科學家共同努力的人類基因組序列圖終于繪制完成。至此,人類基因組計劃的所有目標都已全部實現。始于1990年的人類基因組計劃,被譽為生命科學的“登月”計劃。原定于2005年完成。這次繪制完成的序列圖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國內外專家普遍認為,基因組序列圖首次在分子層面上為人類提供了一份生命的“說明書”,不僅奠定了人類認識自我的基石,推動了生命與醫學科學的革命性進展,而且為全人類的健康帶來了福音。當然,只靠現行的科學技術完成所有人類基因的排序工作是不現實的。因此,又有專家指出,人類基因組序列圖的完成,只是人類在揭示生命奧秘、認識自我的漫長道路上邁出了一小步。
胡孝文 輯
阿巴斯上任“燒火” 新內閣推遲產生
在巴勒斯坦新總理阿巴斯上臺之初,世界輿論就猜測他今后的道路將不會好走。果不其然,4月12日,巴勒斯坦新政府被推遲成立,而其癥結就在于阿巴斯上任伊始就要撤換一部分支持阿拉法特的元老級內閣成員,包括一些巴解組織主流派“法塔赫”的成員,這當然使阿拉法特十分不滿。14日,阿拉法特正式拒絕了阿巴斯提出的新內閣名單。由于阿巴斯未能在法律規定的4月10日前完成組閣,新內閣將推遲至4月24日前產生。由于美國打算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由阿巴斯領導的“可信”的新政府后,將實施中東和平“路線圖”計劃,因此新政府的成立對中東和平的前景至關重要。
倒薩重建未完成 敘利亞又遭敲打
連日來,美國與敘利亞矛盾不斷升級。以布什為首的美國高官持續警告敘利亞要與美合作、不要窩藏伊領導人、不要擁有化學武器,等等。針對指責,敘利亞迅速作出反應,關閉敘伊邊界,否認美國的指控,并強調指出,在中東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是美國支持的以色列。其實,伊戰開始不久,美國就不斷“敲打”敘利亞,曾指責其向伊偷運包括夜視儀在內的武器裝備等。美國之所以加大對敘的壓力,主要是基于以下幾個原因:薩達姆等伊拉克領導人從“人間蒸發”,美懷疑此事與敘有關;從長遠看,可敦促敘銷毀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最后,迫使敘利亞中斷對黎巴嫩真主黨游擊隊的支持,從而為中東和平方案創造條件。
倒薩途猛進高歌 重建路充滿坎坷
4月7日至8日兩天的時間究竟對伊戰爭產生了怎樣的影響?這大可以等到日后交給軍事家和文學家們去評說和描繪。我們只是看到這樣的事實:美國總統布什和英國首相布萊爾此間在英國貝爾法斯特會晤,此后,聯軍便一路高歌猛進:奪巴格達,占巴士拉,輕取提克里特——薩達姆的老家;伊拉克戰爭似乎缺少過程地一下子步入了尾聲。戰爭的焦點也由孰勝孰負轉向了伊戰后重建。聯合國在伊重建中的作用逐漸成為國際社會的新論題。從目前的情勢看,美國顯然占了上風,以美國人為首的伊拉克臨時政府也已現雛形。但是,突然從鐵腕統治下“解放”出來的伊拉克充滿著混亂和不安,各地搶掠之風盛行;伊民眾對外來“解放者”也并非像西方媒體渲染的那樣“熱烈歡迎”;而瞬間消失的薩達姆主力部隊及從未露面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更讓全世界感到迷惑。這一切使伊拉克臨時政府的未來充滿了各種變數。伊拉克重建之路布滿荊棘。
▲
胡孝文 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