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躍春

有評論說,日本建立特區是吸取中國的經驗所為。仔細想來,中國富有成果的經濟改革正是從農村聯產承包開始的。日本的結構改革在“大路”難以走通的情況下,未必就不想嘗試一下“農村包圍城市”的做法。
今年4月1日,是日本建立“結構改革特區”正式啟動日。來自全國各地的申辦報告紛紛遞交日本首相府。根據建立“特區”的審議程序,今后一個時期,日本將有一批“結構改革特區”相繼出現。
興起一場申辦“特區”的熱潮
所謂“結構改革特區”,是日本某些縣、市根據本地區產業、資源等優勢,在一定轄區內實行特殊的經濟政策和法律框架,發展相關事業,以激活景氣,帶動當地經濟復蘇的改革方案。
去年8月,日本政府有關部門提出在全國建立100個“結構改革特區”的構想。經過上下一段時間的討論,日本參議院內閣委員會終于在2002年11月10日以多數贊成票通過了《結構改革特區法案》。該法案規定,自2003年4月1日起,日本各地方政府可以向中央提出申請,建立可享受各項優惠政策的“經濟特區”。法案強調建立“特區”的宗旨在于放寬限制,并對農業、商業、貿易、教育等行業提供14項特殊優惠措施。出臺這項法案的主要目的是給地方和企業更多的自主權,以增強企業和政府的競爭力,最大限度地激發各地經濟活力,從而達到刺激經濟的目的。該法案出臺以后,日本各地方政府紛紛摩拳擦掌,申辦特區的數目與日俱增,一場熱潮正在全日本興起。從目前已經申請的項目來看,以物流和技術研發最多:北九州提出建立“國際物流特區計劃”,著眼成為通向東亞的物流中心;三重縣決定設立“技術集中活動特區”,進行高新技術產業化研究。此外,還有的地方提出了教育、社會福利領域特區。
調整改革思路的創新之舉
日本政府為何突然想在全國范圍內建立經濟特區呢?其原因可以歸結為:
第一,這是為企業“松綁”的重要舉措。日本是典型的“文件主義”國家,無論做什么事情一定要提供相應的文件,許多地方法律束縛過多,限制了經濟的發展。例如,城市的居民在前往農村欣賞田園風光時,一般是很難在當地居民家中下榻的。因為一旦農村居民要利用其住房接待游客,則必須符合“旅館業法”和“消防法”等眾多的專門法律,這無疑會使許多人望而生畏,退避三舍。于是游客要么留宿正規的旅館,要么就匆匆趕回去,這樣就很難感受到真正的“田野風味”。也就是說,在日本欲干成一件從未嘗試過的事,絕非在一兩項法律上請求通融一下就能突破的,它往往涉及一系列相關的法律。這些盤根錯節的法律對于企業來說,無疑是一副沉重的手銬。
第二,這是日本調整改革思路的“創新”之舉。泡沫經濟破滅以后,日本經濟的衰退與不景氣已持續了十多年,迄今仍無法走出低迷局面。欲走出困境,必須對現有的經濟體制進行全面改革,這已是日本朝野上下達成的共識。小泉這位高舉“改革大旗”走向首相官邸的領導人上臺以后,始終將“無圣域”的改革作為執政的最高綱領,出臺了整套的“改革工程表”和一些具體的改革措施。但出人意料的是,小泉所進行的結構改革并不順利。日本政財兩界的既得利益者為維護自身的利益,結幫抱團,為改革設置障礙。小泉上臺已近兩年,改革要務進展有限,這不僅使其有愧于選民,也使其“人氣”逐日下降。在改革大業難以在整體上取得進展的情況下,小泉試圖從地方這一相對“薄弱環節”作為切入點,改變正面進行改革的思路,從局部地區、個別領域尋求突破。
第三,這是使地區的能量得到釋放、與世界經濟接軌的“英勇嘗試”。上個世紀90年代是美國新經濟再現輝煌的十年,同時也是日本“失去的十年”。日本沒有趕上新經濟快車的原因很多,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日本戰后形成的企業經營體制,包括終身雇傭制度和年功序列制度等嚴重限制了企業創新精神和個人能力的充分發揮。全土千篇一律、統一“規制”的傳統做法,往往會扼殺許多地方的積極性和自主性,使地方的能量無法得到充分釋放,難以適應世界經濟新潮流。建立特區的重要思路之一,就是讓各地能夠突破過去的一些法律框架,做它們想做而由于以前的某些“規制”限制而不能做的事。
全面推進尚有阻力
為地方經濟松綁,等于放權予地方,實際上就是削弱中央政府官僚手中的權力,一些官員對此極為惱火,甚至在有些部門設置障礙,封堵特區設想。據報道,在醫療領域,那種通過設立特區,讓股份制企業參與醫療活動的舉動就遇到了日本醫師會的全力抵制。他們認為,企業的目標就是追求利潤,如果削減經費開支可能影響醫療活動的正常開展。一些政治家對此也不乏“持不同政見者”,自民黨作為執政黨雖然原則上支持設立特區的構想,因為給經濟注入活力對其執掌政權有利,但在涉及某些自身的利益時,他們也不會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權力遭到蠶食,為此也會設置障礙,以盡可能地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總之,近年來日本盡管在改革方面思路不少,但由于涉及某些階層的利益關系,改革措施遲遲難以得到順利推進。似乎一切“照舊”更加符合日本人的習慣。
以“農村包圍城市”?
日本的“結構改革特區”雖然也是在一定區域發展經濟的試驗場,但與中國經濟特區不同點在于,中國特區是對外開放的“試驗田”,而日本的特區是對內開放的“試驗場”。中國經濟特區是改革開放之后在中國個別省份圈定一定數量的土地,對特區企業在產品生產、銷售做出特殊的規定,在經營管理和稅收政策等方面提供一定的優惠政策。它作為中國對外開放的前沿,在中國改革開放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有評論說,日本的特區是吸取中國特區的經驗所為。這種說法聽起來有些奇怪,世界第二經濟大國怎么能從一個發展中國家那里借鑒經驗呢?但是一個不能否認的事實是,中國近年來經濟改革進展之快、成果之大有目共睹。仔細想來,中國富有成果的經濟改革正是從農村聯產承包開始的。日本結構改革在“大路”難以走通的情況下,未必就不想嘗試一下“農村包圍城市”的做法。日本是個善于“借智慧”的民族,戰后日本經濟起飛的歷史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借鑒他國成功經驗的歷史。據說日本的官僚中間有很多人癡迷中國的《三國演義》,設立“特區”究竟是否吸收了中國改革的成功經驗也說不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