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今年第13期《世界知識》上,時殷弘等四位學者對中國與八國集團的關系展開了較充分的討論。本文擬從八國集團對中國態度的分歧對這一討論進行回應。
近年來,如何與中國適當發展關系,甚至在八國集團(以下簡稱G8,在其“七國集團”時期則簡稱G7)內給中國一個適當的位置,成為G8內部爭論越來越多的一個話題。
其原因主要是:一、大背景發生變化:冷戰結束,蘇聯解體,東西方兩大陣營意識形態對立趨于淡化,中國逐漸從G7/G8的對立面變為合作對象。二、為適應世界形勢發展,G8不得不考慮自身改革,擴大代表性。三、中國的發展成就不容忽視,尤其是中國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的表現凸顯了負責任大國的作用,令西方心存感激。四、俄羅斯的加入沖淡了G8“富國俱樂部”的性質和界限,為非富國加入開創了先例。
三種觀點
但在如何發展與中國關系的問題上,G8內部意見不一,主要有以下三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中國為外部客體,甚或對立面,G8不應與之發展制度化聯系。其理由是:G8是一個西方民主大國的排他性組織,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和民主政體價值觀是其成員國的共同財富,中國不能遵循西方民主和自由市場的游戲規則,因而不具備加入的基本條件。就G8而言,其重要職責之一是對客體國家,尤其是世界主要發展中大國施加壓力,迫其加快西方式民主進程及內部市場開放。如果G8因吸納新成員使內部組成發生變化,勢必將影響這一職責的實施?;谏鲜鲈?,G8內一些主張擴大八國集團、增強其代表性和合法性的人也反對中國加入。
第二種觀點認為,中國應該成為G8的重要聯系國。這一觀點主要考慮中國已經成為一個新興的經濟大國,在世界經濟中扮演重要角色,因而應該在世界經濟體系中享有發言權,否則開放的世界多邊經濟體系就無法得到它的支持,其內部經濟的自由化也無法得到保證。由于中短期中國無法成為G8的完全成員,所以應成為享有部分權利的重要聯系國。
第三種觀點認為,中國應該成為G8的合法成員國。這一觀點的主要出發點是,把中國這樣一個崛起的經濟強國排除在外,使G8的合法性、代表性和有效性受到廣泛質疑和批評。而且,就購買力而言,世界最大和發展最快的前十位國家包括中國、印度、巴西、墨西哥等發展中國家,這些國家占世界人口的比重很大,將這些國家排除在外使G8在發展問題上難有作為。
在G8與中國關系發展的歷程中,上述三種觀點之間爭論不斷,且隨著G8本身定位重心的游移,各派的聲音在不同階段此消彼長,呈現一定的規律性。
一條規律
G7/G8與中國關系的發展經歷了幾個重要里程碑:1.1987年威尼斯峰會。在1975年G7成立后的十年間,由于東西方政治上的尖銳對立,G7一直視中國為對立面,雙方沒有什么接觸。1987年威尼斯峰會結束了這種敵對關系,大會主席所做的政治問題總結中指出:“我們一致認為,在亞洲,我們應該對中國進行經濟改革的努力給予特別關注?!盙7第一次注意到了中國開始實施的經濟改革。2.1989年天安門事件。這場政治風波使G7與中國間剛剛開始消融的冷凍關系發生重大逆轉。1989年巴黎峰會發布特別“中國問題聲明”,指責中國人權問題。而且作為制裁手段,G7掐斷了與中國的高層接觸、武器貿易及世行貸款。3.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如果說1989年的政治風波堅定了G7保持其西方民主大國的排他性質的決心的話,那么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后中國對世界金融穩定所做出的巨大貢獻再次改變了G7的態度,G7看到了它們自身的利益和中國的利益在某些重要方面的可兼容性,對中國態度重又回歸到了1989年政治風波之前的狀態。
上述關系發展歷程表現出顯見的規律性:當政治因素上升,G8強調其“道德中心”作用,企圖扮演世界“道德警察”,欲對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國家在民主、人權等問題上施加影響時,其內部排斥中國的聲音就會占上風。當經濟因素上升,維護和追求八國經濟利益的重要性凸顯時,接受中國的聲音就會占上風。換句話說,G7/G8內部中國問題之爭反映的是G8內部經濟利益集團與更關心中國人權狀況包括西藏問題的自由左翼力量之間的分歧(后來出現的持“中國威脅論”的右派勢力也反對中國加入)。值得注意的是,在實踐中,支持中國應該成為G8重要聯系國的觀點常常被八國作為一種折衷方案采納、實施,并被視為保證G8利益最大化和代價最小化的有效手段。
伴隨著亞洲金融危機后G7對中國認識的轉變,G7內主張增強與中國關系的呼聲逐漸加強,但在邀請中國成為正式成員的問題上,G7/G8內部從未達成一致。
兩“不”方針
亞洲金融危機后,G7開始把中國作為重要聯系國,加速發展與之制度化的聯系。主要表現是將中國納入其主導下的金融論壇和金融協調組織:首先是NAB貸款安排(“新貸款安排”,上世紀90年代中期墨西哥金融危機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成立的一種危機控制機制),然后是Gx集團(即后來的20國集團)和“金融穩定論壇(Financial Stability Forum)”(1999年2月由七國財長創建,目的是促進信息交流,協調各國政府、國際機構及專家組織等在國際金融穩定問題上的責任)等。通過吸納中國進入這些組織,G7承認了中國在世界事務中的建設性作用、在世界金融秩序中的重要性以及作為亞洲地區代表的重要地位。在這種情況下,G8內主張中國加入G8的聲音在增強。德國總理施羅德在1999年11月訪日時的一次新聞發布會上第一次公開提出應該邀請中國參與G8討論(invo1ved in discussion)并成為G8峰會的一部分(part of)。2000年沖繩峰會時,日本也邀請中國與會與八國領導人對話。
但從其后發展取向和結果看,施羅德的想法并不能代表G8多數成員的想法。G8內多數成員的意向是邀請中國成為享有部分權利的聯系國,但并非完全成員。今年埃維昂峰會的情況使G8的這種意向更加明晰。埃維昂峰會前,法國總理拉法蘭在新聞發布會上公開表示,中國應該被吸納進即將召開的埃維昂峰會。此語一出,美國和其他國家官員立即指明中國并沒有被邀成為G8成員。美國國務院發言人鮑徹更是忙不迭地出來澄清:“今年的埃維昂峰會為八國領導人和其他12國領導人安排了一個單獨會議,美國歡迎中國參加的是這個會議”。
事實表明,到目前為止,G8一方面積極發展與中國聯系,另一方面并不準備把中國請進門。邀請中國加入只是個別領導人和一些分析家的想法,并未在G8內達成共識。G8采納的依然是前文所述的第二種觀點:既不排斥中國,也不吸納中國,而是把中國作為重要聯系國積極發展關系。
最佳選擇
其實,發展與中國關系對G8來說不是一個孤立的問題,而是一個漫長的歷史歷程。G8在世界范圍廣泛建立和發展與更多國家的聯系的過程中貫穿始終的是欲將世界G7/G8化的努力,即爭取G7的種種理念在更廣泛的世界范圍合法化,并得到廣泛的支持和實施。G20的創建表明,G7欲左右國際金融體制改革,使之按自己的意圖和設想發展,而不愿任其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或世界銀行操控。此次埃維昂“會中會”搞南北對話也出于同樣目的。而其他非成員被請進G20的目的就是讓它們在“參與”的招牌下接受G7的想法,并在外圍對世界施加影響。
應該說,隨著中國自身實力的不斷發展壯大及國際地位的不斷上升,最終進入G8是必然的。但鑒于中國目前的發展狀況和上述G8內部的態度分歧,當前階段,中國應重參與、輕加入,把重點放在發展關系、開展對話與合作上。與其像俄羅斯那樣得到一個“跛足成員”的位置,不如集中精力搞好自身建設。雙方保持聯系國關系雖然是G8內的主流想法,但也符合中國的當前利益,是中國在對G8關系中爭取利益最大化、代價最小化的權宜之計。
閱讀背景
G8——八國集團首腦會議
由西方七國首腦會議演變而來。1975年7月,法國倡議召開法、美、英、德、日五國首腦會議,后又邀請意大利參加,同年11月,西方六個主要工業國家的首腦在法國召開首次會議。1976年加拿大應邀與會,形成七國集團,簡稱G7。1977年,歐共體委員會主席應邀參加。七國集團首腦每年舉行一次會議,輪流做東。會議原以討論世界經濟問題為主,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政治問題也日益成為主要議題。1994年,俄羅斯總統葉利欽正式參加會議的政治討論,形成“7+1″機制。1997年,葉利欽參加會議的政治討論后,首次與七國首腦以“八國首腦會議”名義共同發表“最后公投”,一般認為,七國集團自此演化為八國集團。俄羅斯雖成為正式成員,但不參加有關全球具體經濟問題的討論。G8會議議題多涉及世界經濟形勢、經濟政策、國際貿易、南北關系等國際熱點問題,但每次討論的側重點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