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貿易組織兩年前在卡塔爾首都多哈發起新一輪全球貿易談判時,發達成員曾經承諾減少阻礙農產品貿易的補貼及各種關稅及非關稅壁壘,但時至今日,這一承諾并未兌現,農業談判沒有在規定的期限內達成協議。農業談判與我國農產品進出口有密切關系,并關系到我國農業當前和今后的發展方向,是多哈回合中與我國關系特別密切的議題之一。
為何陷入僵局
農業談判之所以至今未能取得進展,主要是由于以美國、澳大利亞等國為代表的由18個農產品出口國組成的凱恩斯集團同以歐盟、日本等國家之間在農業補貼等問題上的立場始終未能接近。農業問題上的矛盾并非始自今日,但近年來它非但沒有緩解,而且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后者主要是由美國去年5月宣布執行新的農業政策引起的。美國實行的新農業法案把農作物和奶制品補貼提高了67%,因此受到許多國家的批評。為了重新奪回全球貿易談判中的主動權,去年7月,美國政府宣布了一項新的農業談判計劃,目標是把世界范圍內的農產品關稅降到25%以下,這與當前平均62%的農產品關稅水平比較,降幅很大。按照這個計劃,美國農產品關稅將從目前的平均12%降到5%。除了削減關稅外,美國還建議各國把提供給農民的扭曲貿易的補貼限定在農業產值5%以下,這意味著在全球范圍內減少扭曲貿易的補貼1000億美元。與此同時,美國指責歐盟和日本等競爭對手的農產品關稅稅率和農業補貼都遠高于美國的水平。
歐盟、日本以及韓國等則強調“農業具有多種功能”,農業問題不僅是農業本身的問題,呼吁WTO貿易自由化談判必須關注社會、環境和農業的多種功能等“非貿易問題”。對歐洲來說,對農業實行補貼一直是歐共體經濟一體化政策的基礎。歐盟不同意美國的做法。對日本來說,長期以來保護國內大米市場被認為是事關國家總體安全和政局穩定的大事,因此呼吁適度減少農產品貿易壁壘,反對美國、澳大利亞等國迅速和大幅度減少農產品貿易壁壘的做法。日本建議根據各國不同情況對所有農產品設定一個關稅削減的平均百分比,然后再決定每個具體項目關稅的最低削減水平,使WTO的每個成員都能較好地處理各自不同的情況。采取這種辦法,日本便可以根據有關項目關稅削減的最低要求來降低大米關稅。這種深層次政策考慮上的分歧使雙方在談判中不愿做出讓步,最終錯過了3月31日就農業談判模式達成協議的最后日期,使談判一時陷于僵局。
有了一些轉機
在多哈議程的諸多議題中,農業談判常常被認為是新一輪談判的核心。農業談判受阻后,大家對多哈議程能否勝利結束產生了懷疑。在這種氣氛下,歐盟不久前做出的兩個決議給人們帶來了新的希望。事情似乎有了一些轉機。
6月26日,歐盟農業委員菲施勒的發言人說,歐盟農業部長已經就共同農業政策進行根本性改革達成協議。改革的主旨是從2005年開始切斷農民的產量與他們得到的補貼之間的大部分關系,并將部分補貼轉用于農村的發展。WTO總干事素帕猜對歐盟的這項改革表示歡迎,認為這將激活陷入僵局的農業貿易談判。
歐盟在農業貿易方面采取的另一個措施是,歐洲議會于今年7月2日通過了一項新的法規,要求所有的轉基因食品都必須貼上標簽。法規要求食品行業把轉基因農產品和常規農產品分開,嚴格限制混入傳統進口農產品的轉基因農產品的比例(不得超過0.9%)。有關專家認為,這一行動可能導致歐盟取消對轉基因農產品實施的禁令,包括允許從美國進口某些轉基因農產品。這會在一定程度上緩和同美國在農產品貿易談判中的矛盾。
另外,WTO農業委員會主席哈賓森已經兩次向成員方提出農業談判模式修改草案,主要內容是:在未來6年內,各成員將現在的農業出口補貼減少一半,在10年內全部減除;大幅度降低進口關稅,平均減少40%~60%;普遍減少對農業的國內支持。這個方案既不同于美國、又不同于歐盟的談判立場,其主旨是要減少直至取消對農業的補貼,降低關稅,減少造成貿易扭曲的國內支持。方案的實施方式是漸進的,不同成員可以有不同的削減比率。目前成員方對草案還各執己見,美歐雙方似乎都不滿意,但支持哈賓森方案的成員在增加。盡管要打破農業談判的僵持局面目前還有許多困難,“現在還不是采摘櫻桃的季節”,但農業談判的前景也并非漆黑一團,各方也還存在互作讓步的余地。
與中國的關系
我國既是農產品的出口國,又是農產品的進口國。目前我國糧食等大宗農產品的生產成本已經大大高于國際市場水平,而蔬菜、花卉等經濟作物和某些畜產品的生產成本卻明顯低于國際水平。由于長期以來國際農產品貿易是扭曲的,一些發達國家的關稅高峰和關稅升級阻礙著我國農產品的市場準入,它們的高額補貼既阻礙著我國農產品的市場準入,又支持大量廉價農產品進入我國市場,對我糧食安全造成威脅。不管農業談判怎樣談,其最終結果必須在實質性削減高關稅和關稅升級、取消出口補貼和實質性削減并最終取消貿易扭曲性國內支持方面取得實質性進展。這既符合世貿組織發達成員的利益,歸根結蒂也符合廣大發展中成員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