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的那場舉國上下抗擊SARS的驚心動魄的戰斗雖然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但人們絲毫未敢懈怠。因為SARS留下太多的疑點至今還未被解讀。其中,有人提出的“SARS病毒是否是一種生化戰劑”的疑問引出了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運用先進的基因技術能否合成新型生化戰劑———基因武器(gene weapon)。
基因武器:新一代生物戰劑
自20世紀70年代以后,分子化學學科的突破性進展,使以基因重組技術為代表的遺傳工程(又稱基因工程)技術應運而生。基因是細胞核中起遺傳作用的物質,生物特性能靠基因代代遺傳。基因工程剛剛問世,就同任何高新技術一樣很快被應用于軍事領域,一些軍事大國競相投入大量的經費和人力研究基因武器。若給基因武器下個簡單的定義,就是:運用基因工程技術,按設計者的需要,通過基因重組,把一些特殊的致病基因移植到微生物體內,而制造出新一代生物戰劑。
巨大的殺傷力與低廉的生產成本
基因武器與常規武器及核武器相比,具有四個鮮明的特點。
巨大的殺傷威力
基因武器巨大的殺傷威力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致死率高,二是殺傷面積廣。世界衛生組織曾經做過一個測算,1架戰略轟炸機對完全沒有防護的人群進行襲擊所造成的殺傷面積是:100萬噸TNT當量的核武器為300平方千米;10噸普通生物戰劑可達10萬平方千米,而基因武器的殺傷力要超過普通生物戰劑的十倍甚至上百倍!
低生產成本
基因武器不僅生產成本低,而且可利用的物種資源非常豐富。據統計,用5000萬美元建造一個基因武器庫,其殺傷力遠遠超過花費50億美元建造的核武器庫。到目前為止,世界上已有十多種微生物的基因組全序列已經發表,每組基因的費用僅為300美元。而且科學家們經過幾十年的研究已證明,只要研究和破譯出一種物種的基因,便可以將這種基因轉接到同類的其他物種上(繁衍的后代稱為轉基因物種)。例如,將南美殺人蜂、食人蟻的基因進行破譯,然后把這些基因轉接到普通的蜜蜂和螞蟻上,再不斷進行克隆,那么這些造價低廉的普通蜜蜂、螞蟻都可以作為“基因武器”投入戰場使用。
超級精確化
基因武器所具備的精確的敵我分辨能力,更是其他武器難以企及的。如基因武器能針對某種人(或動物)的基因密碼特征去殺傷這類人而不傷及其他人。南非生化武器工廠主管安·古森曾透露,他的研究小組曾在20世紀80年代接到研制“染色體武器”的命令,主要用來對付黑人。《簡氏防務周刊》上一份比較可信的報告指出,以色列科學家為了研制對付阿拉伯人的“人種炸彈”,正在利用南非的某些研究成果。這份報告還透露以色列已經發現了阿拉伯人的基因,特別是伊拉克人的基因構成。稍稍值得寬慰的是,西方情報機構和軍方的科學家一致認為,此類基因武器在短期內還不會變為現實,人們目前還不具備對病毒或細菌進行武器化處理,使其能夠區分不同人種的技術。
使用簡易、難于防御、受害后難以治療
基因武器可以用人工、普通火炮、軍艦、飛機、氣球或導彈進行施放。可以投在敵對方的前線、后方、江河湖泊、城市和交通要沖使疫病迅速傳播。由于基因武器使用方式多樣、作用空間廣闊、人群普遍易受害,因此防御的難度很大,而且成本高。同時,受害人群的臨床表現與某種病毒基因之間的聯系很難確定,特種病毒的抗生素更是難以在短期內研制生產出來。這些都使治療成本高昂。
“定點殺傷”與“普遍殺傷”
基因武器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殺傷具有特種基因密碼的某一物種。這種基因武器所瞄準的基因是敵方所特有的,如控制頭發、皮膚、眼睛顏色等性狀的基因。這類基因武器既能夠有效地打擊敵方,又使己方部隊免受傷害,如以色列擬研制的“人種炸彈”就屬此種。
一種是整合、強化某些基因,去殺傷普遍物種。這種基因武器是一些組合體,比如把一些基因的抗藥性整合,就能大大提高殺傷性。比如,美軍已完成了具有抗四環素作用的大腸桿菌的遺傳基因和具有抗青霉素作用的金色葡萄球菌的基因的拼接,再把拼接的分子引入大腸桿菌中,培養出具有抗上述兩種殺菌素的新大腸桿菌。這種新大腸桿菌很難治療。
讓敵人在不流血中被征服
戰爭的作用對象是某些特定的人。基因武器的出現會使這一作用對象更加直接和集中,對戰爭的影響也就更加明顯和巨大。
戰爭模式將發生變化
戰爭將成為不流血的戰爭,敵對雙方不再依靠使用大規模硬殺傷武器,而可能首先使用基因武器,使對方人員及生活環境遭到破壞,導致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喪失戰斗力,經濟衰退,在不流血中被征服。
軍隊的編制體制將發生巨大變化
當前意義上的戰斗部隊將大大減少,而衛生勤務保障部隊特別是防疫防護部隊可能要大量增加,成為新型軍隊組織結構的主體。
戰略武器與戰術武器將融為一體
未來戰場將成為無形戰場,戰場情況更加難以掌握和控制。同時,基因武器為軍事防御和軍事醫學研究帶來許多新課題。
種族滅絕將不再是狂人的幻想
今天基因技術的發展已經給人類的生活帶來巨大影響,至少到目前,基因技術給人類帶來的都是好消息。但值得警惕的是,當基因測序與拼接相當便宜,生物克隆技術簡單易行時,生物病毒就有可能像計算機病毒一樣泛濫成災。如果生物病毒也具有計算機病毒的特性,那么最理想的生物戰劑將是:人群普遍易感+最佳傳播途徑(空氣、水)+急性發病+符合要求的致死率+最普遍的抗藥性+最佳可控觸發(針對特定基因密碼發作)。
前三項特征一般的生化武器都具備,甚至具備第四項,但眼下的生化武器大多具有極強的致死率且不可控,只能在戰時的敵對雙方使用,而且受到國際公約的制約。隨著基因技術的發展,加上第五項抗藥性的幫助,那么致死率將是可控的。這將把生物武器的使用導向和平時期,用于潛在競爭對手甚至盟友,以遏制其發展。如引起社會恐慌,影響經濟發展,等等。未來生物武器一旦具備所有六項功能的話,將給人類帶來無盡的災難。誰擁有這種生物武器,誰就有可能具備統治全球的能力。同時,某些民族或具有某些特性的人種的消失或種族滅絕將不再只是狂人(如希特勒)的幻想!
閱讀背景
小心你的基因被“盜”
由于人類不同種群的遺傳基因不一樣,基因武器的制造者可以針對特定人群的基因缺陷,生產出只殺傷特定人群的基因武器。要研制這種基因武器,關鍵就是獲取指定人群的基因密碼。
美國哈佛大學的研究機構曾在我國安徽安慶地區的農村進行血清采樣,有媒體懷疑其中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安徽安慶地區人口流動性小,血緣關系相對穩定,服用藥物較少,當地人在本地有千余年的定居歷史,他們的基因沒有被“污染”。通過對他們的“檢測”,可以方便地查出中國人的基因特征。
根據聯合國的《人類基因組全球宣言》,每個人對于自己的基因組擁有無可爭辯的所有權。因此研究人員在收集基因樣本時,必須獲得其所有者的同意。專家提醒人們:小心你的基因被“盜”。大量個人基因樣本被一些國際項目取走,其實就是國家基因資源的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