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朝鮮半島山水相連,中國與韓國一衣帶水。自古以來,兩國人民就友好相處,往來不斷,互通有無。兩國人民的相互遷徙也非常多。
據統計,歷史上中國在韓國的華僑最多時曾達到20萬,目前仍有3萬人左右,他們主要聚居在漢城、釜山、仁川、大邱、永登浦、水源、光州和大田等城市,多數人的祖籍地為山東省。
難入韓國籍
韓國政府對外僑歸化入籍控制很嚴。根據法律規定,即使是生在韓國、受韓國教育、與韓國女子結婚的華僑,也不能歸化入籍。只有那些家大業大的富豪,受過高等教育,有大學文憑,且要經兩名政府高級官員的推薦,才有可能申請歸化入籍,但這些人在華僑中僅是極少的個案。此外,嫁給韓國男子的華僑女子,按法律規定可據婚姻關系取得韓國國籍。但由于韓國華僑社會相對封閉,韓華兩族通婚比較少,故以此途徑加入韓國國籍的華僑也不多。至今,95%以上的華僑仍保留中國國籍,屬于僑居海外的中國公民。1992年中韓建交后,韓國政府對華僑入籍的政策有所松動,開始采取出生地原則。韓國政府宣布,1992年及以后在韓國出生的華僑年滿18歲時,可以選擇成為韓國公民,也可以領取中國護照。也就是說,2010年后韓國土生華裔將會被承認為韓國公民。
因此,目前的韓國華僑社會仍是傳統意義的典型華僑社會。韓國政府對華僑的管理一直采取半自治方式,即由華僑自己建立的華僑協會總會通過各地華僑協會管理華僑社會內部事務,負責有關華僑社會的行政聯絡、居住、社會福利及其他一些事務,韓國政府一般不予干預。對外,華僑協會總會要負責與韓國政府的聯絡協調,組織華僑參與一些全國性的活動。通常每個華僑協會下轄若干保,每保轄十甲,每甲轄十戶,甲長、保長和協會會長均由轄內華僑選任。
經營活動限制頗多
歷史上華僑經濟曾一度十分繁榮,特別是貿易業,華僑對外貿易商行在韓國外貿領域曾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但1948年,韓國政府將華僑對外貿易商行的大批倉庫收歸國有,華僑外貿商因而遭受重大打擊。
為了扶持當地民族經濟,上世紀60年代以來,韓國政府規定華僑不得獨立經營貿易、旅游、開礦等行業,如果華僑要開辦有關公司,必須與韓國公民合資,并讓韓國公民任公司首腦。華僑對公司基本沒有控制權。近年來韓國政府逐漸放寬外國人赴韓投資后,韓國華僑與外資,以及港臺商家合作經營的逐漸增多。
大多數華僑經營雜貨鋪和餐館,也有些開藥房診所,其中開餐館的最多,也有少數華僑經營農業。按規定,華僑買地產不能超過二百坪,商業鋪位用地不超過五十坪,買房子也僅限一座,在此限制下,華僑的商店、餐館均很難擴展。
華僑和韓國銀行打交道時也有諸多限制,很難獲得銀行貸款。為了解決華僑的資金問題,近年來韓國華僑集資創辦了多間“信用協同組合”,以高于銀行的存款利率吸引華僑資金,然后再投放小型企業。也有些華僑與韓國人合作辦金融企業,如華僑與韓國人合辦的“韓中相互信用金庫”,就獲得韓國財政部同意,可以經營一般銀行業務。
在就業和晉升方面,華僑一般不能與韓國公民享有同等待遇,華僑青年很難在韓國大公司找到工作,即使很僥幸得以進入某一大公司,也只能當些低級職員,同等資歷的華僑青年在升職上根本無法與韓國青年競爭。華僑還不能享受某些社會福利,上世紀90年代以來,韓國政府在許多市郊興建大批現代化公寓,以補貼價格出租,十分便宜,但華僑一般沒有資格租住。
中國崛起,華僑與祖國聯系增多
相對而言,韓國政府對華僑的其他社會政策則比較寬松,華僑可以組織 自己的社團,出版華文報刊,保留自己的風俗習慣。
當地華僑經批準還可以注冊辦華僑學校。韓國政府對華僑學校的行政、課程設置均不加干涉,但不鼓勵韓國公民子弟進華校就讀,并要求華僑學校每天必須保留2~4小時學習韓文。由于政府寬松的華文教育政策,韓國華僑學校一直合法存在,上世紀70年代中期達到鼎盛。華校以普通話為教學媒介語。學制課程與臺灣學校一樣,學生畢業后也主要投考臺灣大專院校,也有少數升入韓國本地高等院校。
近年來,隨著中韓建交以及中韓兩國經貿關系的迅速發展,韓國逐漸興起“中文熱”,越來越多的韓國國立中學和大學增設中文課程,把中文作為重要的外國語來學習,學中文的人直線上升,已超過學日語的人數。到中國留學的韓國學生也增至2萬多人,參加中文水平考試的韓國人從2002年的7700人增到2003年的1.3萬多人。韓國政府已推出培養中國專才的計劃,要在2003年到2008年五年間,培養出2.2萬名中國專才,其中包括500名博士、1500名碩士和兩萬名學士。博士學位以上者還將得到政府的進一步資助,完成兩至三年的博士后課程,被培養成為能夠敏銳把握中國形勢變化的高級專家。
很長一段時期,由于韓國政府的限制,韓國華僑與中國大陸沒有多少聯系。中韓兩國建交后,韓國政府最終解除了中國公民與韓國人民來往的禁令,同時也逐漸放寬了華僑返回中國的限制。從1994年4月起,韓國一般居民,包括華僑已可自由前往中國旅游和經商,韓國華僑與中國大陸的聯系由此逐漸增多,越來越多的華僑在祖國投資設廠,盡自己的力量推動中韓文化交流和進出口貿易的發展,在中韓交流和合作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中韓建交雖然只有11年,但貿易總額已從1992年的63億美元增加到2002年的440億美元,2003年將突破500億美元規模,中韓已相互成為對方的第三大貿易伙伴國。隨著兩國貿易往來的不斷擴展,預計五年內將增加到1000億美元。另一方面,中國也成了韓國第一大投資對象國,至今累計投資金額超過100億美元。韓中兩國的經貿往來中,韓國華僑參與經營或穿針引線促成的業務占有相當的比例。韓國華僑已贏得2005年第八屆世界華商大會的主辦權,他們希望通過主辦該屆會議,進一步促進中韓兩國的經貿合作,促進韓國華僑經濟,以及韓國本國經濟的發展。
雖然由于歷史原因,韓國華僑與臺灣聯系較多,但他們堅決反對任何將臺灣從中國領土分裂出去的企圖。2002年2月,韓國華僑在漢城成立“韓華中國和平統一促進聯合總會”,強烈要求早日實現祖國統一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