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0月7日召開的東盟首腦會議宣布,將于2020年建成東盟經濟共同體,這是東盟推進區域經濟合作的重大步驟。此前,東盟經濟合作的基本目標是建立較為統一的東盟大市場,其主要手段是建立東盟自由貿易區。
東盟宣布建立的經濟共同體實質上有兩大目標,一是要建立一個統一大市場,這是原有自由貿易區計劃的基本目標;二是要將東盟建設成為一個統一的生產基地,這是此次合作宣言的深層意義所在。也就是說,東盟的經濟合作將在市場整合的基礎上進一步向促進產業合作的方向發展。為此,東盟在其建立經濟共同體的行動計劃中,一方面繼續強調并充實市場整合的內容,如消除所有關稅與非關稅壁壘、建立快速有效的通關體制和高效的商貿糾紛仲裁機制等;另一方面則要通過獎勵促使東盟內的投資增長,并將于2005年實現東盟內旅行免簽證。這樣就使東盟內的商品、資本與人力等基本生產要素的流動全面通暢,這是對前期東盟經濟合作的重大完善。此外,東盟首腦也接受了泰國總理他信的建議,他信提出在產業合作中采取“2+X”原則,即只要有兩個成員國同意在某一產業進行合作,它們就應該能自由這么做,而不會被視為破壞東盟的團結。這樣就可以充分發揮各方的互補優勢,在較短時間內推動相互間的產業合作。
提高東盟整體的競爭能力
東盟近幾年加速推進自由貿易區建設,現在又提出要在較短的時期內建成經濟共同體,這樣急迫地開展區域經濟合作是與東亞經濟結構變化密切相關的。1997年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充分顯示,東亞整體的生產能力已處于相對過剩狀態,因而左右東亞區域經濟增長的決定因素已不是生產能力的擴張,而是充分、穩定的市場份額。因此,東亞多數國家或地區在受到金融危機嚴重沖擊的同時及之后,相互之間或與東亞區域外的各種雙邊、多邊自由貿易協定或自由貿易區的研究、設計與談判都在不同程度上加緊進行。在這種外部環境影響下,東盟必然也會被卷入其中。它一方面與周邊國家進行貿易自由化的談判,另一方面加快東盟自由貿易區自身的建設。東盟同意與中國建立自由貿易區就是它在這方面努力的重要成果。顯然,當時東盟開展經濟合作的中心是貿易自由化,并以此換取周邊國家或地區的市場份額。
不過,在東亞區域性生產過剩背景上產生的區內市場開放與重組中,東盟并無優勢可言。東亞區域內貿易的2/3是資本密集產品,在這方面具有競爭優勢的是發展水平較高的日本和“亞洲四小龍”,東盟的優勢主要在于自然資源密集產品,中國的優勢更多地表現在勞動密集產品上。特別是東盟各成員發展水平差距很大,市場越開放、越統一,差距造成的整體競爭力較低就越明顯。在這樣的結構中,東盟作為一個整體,并不能從市場開放和整合中獲得對經濟增長的足夠支持,反而可能會在競爭中受到損失。因此,東盟必須迅速提高其經濟整體的競爭能力,這樣才能從市場整合的過程中受益。而要提高整體競爭力,就必須對區域內的產業結構進行重新整合與升級提高,充分發揮整個地區的潛力,這就要求區域內的商品、資本與人力等基本的生產要素能夠充分地流動。由此看來,東盟前期的經濟合作并不能完成上述任務,建立自由貿易區只解決了商品的自由流動問題,與之同期進行的東盟參與APEC投資自由化的進程也只部分地解決了資本流動問題,而人力流動則因其會影響到社會穩定而一直沒有觸動。從這一角度看,東盟此次經濟合作規劃中對推動區域內要素充分流動的意義就十分明顯。
與歐盟相比仍有較大差距
建立經濟共同體是東盟經濟合作的重要進展,但從其規劃包含的內容看,它與已有的歐盟仍有相當大的差距,沒有包含貨幣同盟、經濟政策協調等層次更高的經濟合作內容,因此東盟經濟共同體的內涵是不完整的。但正因如此,它比較適合東盟的現狀與近期發展前景,實現其規劃的可能也就較大。
在建立統一市場方面,東盟自由貿易區已在各成員的努力下快速進展,按其計劃不僅老成員可以達到取消相互削減關稅的目標,而且新成員也可在經濟共同體的建設期限內完成削減關稅的任務。在世界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東盟內部的貿易自由化阻力正在逐步被克服,從其已有的進展看,完成目標的可能性很大。而加快通關等爭端仲裁方面是各成員愿意接受并可以加快推進的內容,阻力也不大。
在建立統一的生產基地方面,雖然各國在金融危機后對開放資本市場的態度比較謹慎,但它們十分需要外資的進入,特別是對相互間的投資流動一直是比較歡迎的。在建立東盟大市場的前景下,影響外資進入的主要因素是東盟自身政治社會的穩定程度。人員流動是影響東盟內生產要素流動的主要問題,各成員間發展水平差異過大,短期難以彌合,東盟的努力重點是引導高收入人群向低收入地區流動,而不是反之。即鼓勵商務和技術人員向發展水平較低成員的投資和生產活動,這樣就使人員流動的主流是單向的。這對地區產業合作、產業結構調整與重新布局會有一定的不利影響。
綜上所述,東盟經濟共同體雖然不是完全意義上的經濟共同體,但它是東盟根據自身條件推進經濟合作的重要進展,從這一角度看,東盟完成其規劃的前景是較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