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放逐的CIO
Global Investor 2003.6
生活對于CIO來說從未像現在這樣艱難。21世紀的CIO遭到來自市場、規章制度和投資者等各方面的攻擊。CIO扮演的角色已經遠遠脫離了傳統的制定投資戰略和資產配置的領域,更多的卻是管理投資隊伍而非產生投資創意和構筑資產組合。在許多企業中,CIO的職位在某種程度上變成了可有可無的東西。當然,要評估CIO對于一家企業的成功所做的貢獻是不容易的。在一家成功的、經營很順利的企業,常常看不到CIO的存在。但在遇到麻煩的時候,他卻成了關注的焦點,大家把CIO作為替罪羊,僅僅是因為人們希望有人來為業績問題承擔責任。
所有人都清楚CEO的工作是什么,但CIO,特別是大的跨國公司中的CIO面臨的挑戰之一是他們的職責沒有明確的規定。CIO們發現自己遭到行業變遷的動蕩的沖擊,在保持穩定和變革之間他們需要成為信念的捍衛者、解決麻煩問題的能手和思想先驅,所有角色合而為一。這確實是一個吃力不討好的工作。
龐大的壓縮計劃
CFO Europe 2003.7/8
在經歷了20世紀90年代后期的高科技熱潮之后,西門子移動的高級主管意識到公司的資產狀況極為糟糕。大批手機未被銷售出去,巨額應收賬款沒有收回,營運和投資活動導致的現金凈值為負的6.21億歐元。于是公司的CFO Kaeser從2001年5月開始針對存貨、應收賬款和應付賬款三方面采取了行動,力爭在兩年內將凈營運資金減少到一半。
CFO們將注意力集中在營運資金上的原因有很多,一些人認為這是當銀行貸款枯竭和越來越難從資本市場獲得資金時的一種嶄新的融資方式,另一些人認為,為了使評級機構滿意和符合銀行的規定,或充實正在減少的養老金儲備,就需要削減大量營運資金。CFO們發現,企業賬簿中的大量現金無法使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遲付的應收賬款、存貨水平上升和隨意的應付賬款處理。在某種意義上,釋放這部分現金是真正的當務之急,因為大多數公司倒閉的根源是現金短缺而不是缺少訂單。
再造韓國SK全球公司
《遠東經濟評論》 2003.7.10
背負72億美元債務的韓國SK全球公司前景黯淡。外國債權人拒絕了SK集團的一家子公司提出的以賬面價值的40%對貸款進行現金收購的交易,這令處理韓國第三大財團SK集團旗下成員SK全球所欠的72億美元債務的計劃陷入困境。債權人質疑SK全球重組計劃的可行性,他們希望找到對有關各方,包括公司、股東、債權人和雇員都有利的最佳選擇。SK全球事件不僅僅表明了韓國一家公司的命運,同時也說明韓國應重新建立起公司的責任感。
韓國的大財團曾經幫助韓國經濟走向了繁榮,但其過度貸款和風險投資卻引發了1997~1998年韓國的金融危機,危機揭示了韓國財團體系的缺陷以及該國最成功的某些財團內部的腐敗和管理不當。外國貸款者和投資者現在開始要求韓國企業在透明度和公司監管方面向國際標準看齊。
將會改變世界的10大發明
News Week 2003.7.7
有人說,如今技術進步是團隊合作的結果,獨立發明人的好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但是,事實上,獨立發明人永遠都不會消失。因為最初的思想火花總是屬于某個人的,富有創造力的個人從來都是非常重要的。即使在一個資源迅速整合的全球化的世界上,個人的想法仍然能夠到處生根發芽。因為技術從來都是不穩定的,由于其活力它不能被完全限制并加以規劃。能被完全設計出來的發明就根本不能稱之為“發明”了。
盡管技術創新如今在多種方式上已成為巨型企業實驗室及政府研究機構的領地,但獨立發明人層出不窮的發明創新仍在改變著我們的世界。作為一切創新之源,個人的思想火花伴隨著整個世界的進步。本文以量子密碼、信息織物、轉基因鼠、試管嬰兒、航天飛機等10項最前沿的創新為例說明了個人發明對我們的未來可能產生的深刻影響。
少數派的反抗
CFO Asia 2003.6
當遭受非典襲擊的亞洲公司紛紛削減開支時,新加坡NatSteel公司卻宣布將其預定分配的派息支出增加一倍,總金額達2.4億美元,幾乎等于公司去年銷售額的四分之一,條件是小股東必須同意公司能夠更容易地發行可轉換債券。新加坡證券投資者協會主席David Gerald研究了該公司的公告后發現,如果小股東同意了這一要求,實際上就是給了大股東一張稀釋小股東股票而不必遭受懲罰的空白支票。于是Gerald決定為小股東的利益奮起反擊,檢舉揭發這一惡行。
以前,家族企業的CFO認為只要牢牢掌握住公司就能隨意侵犯小股東的權利,但現在這樣的日子已經離他們遠去了。亞洲各地都興起為投資者的利益而反擊的斗爭,CFO成了反抗者攻擊的靶子。韓國、臺灣、新加坡、泰國和香港都陸續出臺了保護投資者利益的法令,亞洲的小型投資者最終贏得了他們應得的那一份。
重塑公司形象
Global Finance 2003.7
公司社會責任(CSR)正備受關注。公司公民資格、公司責任和公司生命已經成為公司視野中的永久形象。普華永道最新全球CEO調查顯示:79%的CEO認為公司的生命對公司的盈利能力至關重要。絕大多數CEO從以下4項理由中認識到了其社會意識:風險管理(從危機或丑聞或競爭對手的錯誤行為中學到);吸引高素質員工;關注公司名譽;外部壓力(來自規章、非政府組織、社群和其他非市場因素)。
伴隨公司社會意識覺醒的是全球商業環境的發展。一家成功的公司越來越依賴于公眾對其品牌的接受程度。79%的CEO認為公司名譽和品牌對公司生命有相當影響。好公司應該清楚知道自己目標所在,知道“公司責任”對自己組織的確切含義。當然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信條,這里并沒有千篇一律的忠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