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內財經
國資委圈定五大產業
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主任李榮融對所屬196家中央企業明確提出了未來發展的五大領域:國家安全行業、自然壟斷行業、提供重要公共產品和服務的行業、重要的資源行業以及支柱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中的骨干企業。國資委要求中央企業必須成為這五大領域所涉及行業的排頭兵。
李榮融說:“我希望在2年之內,各企業必須成為行業的前3名。”
根據規劃,國資委監管的196家中,確定有14家企業需合并重組。據悉,目前已有5家國資委監管的中央企業被并入其他中央企業中。
上半年外商投資超過300億美元
據商務部最新統計,2003年1~6月,全國新批設立外商投資企業18877家,同比增長22.30%;合同外資金額509.58億美元,同比增長40.25%;實際使用外資金額302.55億美元,同比增長34.33%。
截至2003年6月底,全國累計批準設立外商投資企業443073個,合同外資金額8790.17億美元,實際使用外資金額4782.21億美元。
跨國公司在中國最賺錢的行業
美林公司最近公布的報告稱,中國快速增長的消費品行業最具前景,跨國公司成功的關鍵在于規模效益。寶潔、聯合利華、達能等公司營銷手段出色,能主動適應市場環境,而且有開拓國際市場的長期經驗。
重型機械設備廠商面對一個現成的大市場,中國各地政府和國有企業都在繼續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美林的分析師稱,外國公司往往傾向于選擇那些技術含量高、利潤率相對較高的復雜項目。取得盈利的公司包括通用電氣、西門子和卡特彼勒。
中國的轎車市場蒸蒸日上。幾乎每家主要外國廠商都打算擴建增產,預計今年中國的轎車供應將達到200萬輛,超過預期的140萬輛。但是,像移動電話和電腦硬件行業一樣,產量增長伴隨著利潤下降,轎車行業的增長不一定帶來相應的利潤。
全國兩個月消費品市場非典損失220億元
據中國商業聯合會、中華全國商業信息中心披露的統計,2003年1~6月,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8%。按1季度累計增長速度測算,在非典流行的4~5月份,城市損失約174億元,農村約損失46億元。
以商品種類來看,汽車、手機由于目前庫存上升,下半年消費將保持較高增長;洗滌消毒用品、體育器材增長速度仍將快于非典前的增長速度;建筑及裝潢材料類,由于非典期間原本裝修的居民被迫推遲而得到集中釋放,帶動此類商品增長;數碼相機由于價格下降和旅游業逐步回升,消費也將快速增長;而非典期間大幅增長的一些中西藥品將回復原有水平。
中信銀行代理發售首個外匯信托計劃

經國家外匯管理局正式批準,中信銀行將代理中信信托發售首個外匯信托計劃,中信集團公司所屬的中信信托成為國內首批被正式批準開展外匯資金信托業務的信托投資公司之一。中信信托此次推出的外幣信托計劃,合同份數不超過200份,預計募集資金規模不超過400萬美元;本次信托計劃募集到的信托資金將貸款給中信大榭開發公司用于寧波大榭開發區的項目建設,貸款期限為2年,年利率為2.87%。扣除信托資產應承擔的費用后,本次信托計劃的預期年收益率為2%。中信實業銀行作為本次外匯信托計劃的代理收付銀行。
中國聯通巨額貸款降低債務成本
中國聯通(香港)日前準備向銀行招標,籌集7.5億美元銀團貸款,以此償還舊債。擬議中的信貸安排包括3年、5年及7年期3個部分。中國聯通(香港)將利用這筆貸款對現有人民幣標的債務進行再融資。已有約10家海外及香港銀行提交了項目建議書。
市場觀察人士表示,不論是中國聯通還是其競爭對手中國移動均沒有在海外安排銀團貸款的經歷,因此,沒有相關的資料可供銀行參考。截至2002年底,中國聯通(香港)貸款總額達人民幣430億元,之前,它從母公司手中收購了負債率很高的9個省通信網絡。目前,中國聯通的貸款利率(固定利率)高達6%。
基金業嚴冬即將來臨
美國波斯頓顧問公司就全球40間大型資產管理公司進行訪問調查顯示。
由于股市不斷下跌,全球2002年約有20%的基金管理公司處于虧損狀態,目前有達40%是處于虧損之中或僅是收支平衡。由于客戶大舉贖回,美國最大基金公司富達2002年盈利大跌39%,歐洲基金業龍頭Amvescap去年也出現有史以來第一次季度虧損。
全球基金公司2002年管理的資產規模比前年下跌8%,達31萬億美元。其中,英國基金公司管理的資產規模下跌17%,荷蘭下跌12%,德國下跌10%,美國下跌8%。

預計在2003年至2006年期間,基金業資產規模的年增率只能介乎1.7%至6%之間。在1995至2000年股市大升期間,基金公司的利潤年增長率高達14%。全球基金業的利潤在未來數年有可能大幅下跌50%。
專家表示,機構投資者和散戶漠視資產分布策略,把投資過分專注在債市上,因此目前股市不斷上升,但這些投資者卻未能完全從中獲利。
國際財經
金融衍生性商品成長驚人
股市泡沫、經濟不振、金融弊案逐一打擊金融業,幸好金融業還有一項商機——衍生性金融商品。自從1998年以來,金融市場上流通的衍生性金融商品契約金額已經成長約1倍多,2002年的成長速度尤為驚人。
衍生金融商品這項新商機不僅緩解金融業的逆境,以進一步穩定整體經濟環境。美國央行總裁格林斯潘指出,衍生性金融商品讓大家轉移風險,所以近幾年雖然金融業風波不斷,卻沒有釀成大型倒閉案,但美國投資大師巴菲特警告,投資人與管理當局不得忽略它高杠桿所隱藏的風險,應該加強監控。
日本企業交叉持股惡習不改
備受抨擊的日本企業交叉持股,10多年來改革進展不大。1988年時,日本企業交叉持股占上市股份的15%左右,這個比例近3年雖然下滑,但還是維持在9%上下,這將進一步阻礙企業改革。例如,最近全球資產規模最大的銀行集團瑞穗控股募資,不少資金還是來自相關企業后貸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