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連串的公司假賬丑聞的沖擊下,美國證監會啟動了其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調查工作,要求包括金融研究部門主管、投資銀行家及部分著名跨國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在內的50多名人士,提供其電子郵件及其他相關資料。美國證券監管當局決定展開金融領域的“震懾與畏懼”行動,希望從根本上解決商業欺詐問題。但是這個行動本身,卻無法觸及幾百年來華爾街的本質和文化傳統——貪婪。
政企聯姻,華爾街的黑洞有多深?
安然以及世通這樣的企業巨人的轟然倒下,留下了一個又一個巨大的黑洞,隨著調查的逐步深入,人們逐步發現更多的丑聞,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恐怕就是這些巨頭們與華盛頓政治圈千絲萬縷的關系。根據美國多家調查機構的報告表明,這些公司都是選舉的捐贈大戶,與布什內閣的關系也非同尋常。
世界通信公司的財務丑聞曝光之后,這個曾經不可一世的全美第二大長途電話巨頭被逼到了破產的懸崖邊緣。該公司捐贈給美國政界的金錢也變成了人見人怕的“燙手山芋”。一些國會議員紛紛退還世通的捐贈款,或者干脆將“不潔”捐款給了慈善機構。
世通公司和安然公司都是美國選舉的捐贈大戶。根據美國一家獨立的經濟調查機構“公眾正直中心”的報告表明,世通公司提供的捐贈款將近100萬美元。在過去十幾年中,世通曾向過半數的眾議院議員、超過80%的參議員提供過捐款。
能源巨擘安然公司與華盛頓政治圈的關系更是親密,與布什家族關系尤其密切。公眾正直中心的報告表明,1989年至2001年間,安然捐出競選資金高達580萬美元,73%捐向共和黨,27%投資民主黨。而在美國國會中有71名參議員和187名眾議員曾經收到過安然的政治捐款。據“公眾正直中心”的報告稱,布什內閣中至少有15名高級官員手中曾擁有過安然的股票。而安然公司的董事長賴伊曾擔任過布什過渡小組的成員,參與了聯邦能源規則委員會成員的面試工作。美國副總統切尼在制定新的能源政策之前,更是專門會見了賴伊和其他安然要員。布什入主白宮后,在對新政府的能源政策制定和重要官員的任命上,安然公司都曾施加過重要的影響。
美國學者戴伊在1983年出版的《誰掌管美國》一書中曾指出:“美國的經濟權力高度集中。美國人口2億多,但是美國的經濟實際的權力掌握在大約4500名權貴手里,這些人就是上述領域中的最大公司的總經理、董事長和董事。他們對美國一半的工業產值、半數以上的銀行資產、一半以上的交通運輸和公共事業、三分之二的保險業等擁有決定權。比如美國汽車業基本上由三大公司來控制,美國的軍事工業基本上由五大公司來控制。權力之所以集中在少數人的手里,是因為工業和金融資產集中在少數大型公司的緣故。”而這些商業權貴則通過多種手段維護和鞏固自己的地位,其中就包括捐助巨額競選資金,以從政府獲得優惠的經濟政策。
財富背后的貪婪
從2001年的安然公司丑聞到現在,美國證監會在各方壓力下采取了多項舉措,從罰款到探底,到機構改革,但是這些措施是否有效呢?華爾街丑聞全面地暴露出美國的證券監管、財務制度、公司治理結構,乃至商業道德等方面的問題,引發了公眾對體制的信心危機。對華爾街丑聞的反思提醒人們關注到更深層次的道德和誠信問題。
美國《商業周刊》評論說,金錢腐蝕了華爾街的根基。對金錢的貪欲使誠實和商業道德也成為另一種商業資本,當誠實有利可圖時,很多人就會裝出誠信的面孔。正如美國一位著名的股市評論員詹姆斯·格蘭特所說,“誠實在華爾街從來都掙不來錢,只不過以前經紀人還裝出誠實的面孔,現在他們都懶得裝了。所謂的股票分析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像一個銷售部門”。年鑒學派的創始人布羅代爾曾經說過:“資本主義之發展中,一個重要的因素乃是愿意冒險,愿意投機。而‘欺騙’也是因素之一。這競賽的規則乃是發明一種新規則——去針對市場的現行規律和手段,使它做不同的運轉。”
在美國廣播公司的一項民意調查中,88%的美國人認為執行總裁們的貪婪是造成華爾街丑聞的主要道德因素,其次是缺乏對社會的責任感等。在大多數涉及到華爾街的電影中,華爾街的金融家、投資銀行家,差不多都是貪婪、無恥、狠毒的反派人物。這其中最典型的,莫過于著名導演奧里弗·斯通的《華爾街》。在這部長達3個小時的電影中,華爾街為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證券行業爾虞我詐的游戲,投資銀行家們欺詐、鉆法規的空子大肆獲取不義之財。驅動著整個華爾街瘋狂運轉的,只有一個詞:貪婪。
美國前國務卿貝克在密歇根大學的一次演講中也談到,“資本主義的精髓是貪婪,它是一種‘平息破壞性’的人類特性”。在美國,貪婪已經成為一種企業病和社會病。法國學者阿爾貝爾說,“資本主義越是成為短期財富的創造者,就越會成為長期社會價值的破壞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