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五大提出了從戰略上調整國有經濟結構,是讓無足輕重的企業退出,放開競爭行業的企業,這有利于政府集中精力抓好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企業,更好地發揮它們的主導作用。
國有企業退出的形式
國有企業從國有經濟領域退出的形式是股份制與股份合作制、出售與拍賣、聯合與兼并、租賃與破產等,這些形式都是以有償方式轉讓國有資產,這是國有資產的買賣行為。國有資產退出是將實物形態的國有資產轉變為貨幣形態或證券形態的國有資產。
例如,通過出售、拍賣的形式退出國有資產領域,國家就得到了貨幣,若有必要還可以用貨幣重新購置實物資產。再如采取職工內部持股的股份制或股份合作的形式退出,國家還可以獲得股權,若有必要將股權轉換為貨幣,再購買實物資產。可見,國有資產退出是一種產權流動,改變的只是形態,而不是性質。正如處在商品形態的價值可以轉化為處在貨幣形態的價值一樣,處在實物形態的資本也可以轉化為貨幣形態或證券形態的資本。使資本存在的不同形態之間相互轉化,是將死錢變活錢的行為,至于凈資產為零或負值的企業,本身已名存實亡,沒有了資產,應該讓他們通過破產的形式及時退出。
國有資產從一般競爭性行業的“退出”是一種退出與進入的并進,通過退出實現進入,使國有資產在其優勢領域更好的發揮作用,以免使國有企業留在處于競爭劣勢的行業中導致國有資產受損和流失。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國有資產的主導地位應體現在對國民經濟的控制力上,而不是在各個行業的部門分布的簡單比例關系上,只要集中力量控制了關鍵產業和命脈部門,就基本上控制了國民經濟。
國有經濟退出的行業選擇
十五屆四中全會《決定》所指出的:“國有經濟需要控制的行業和領域主要包括:涉及國家安全的行業、自然壟斷的行業,提供重要公共產品和服務的行業,以及支柱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中的重要骨干企業。”上述5個行業以外的基本屬于競爭性行業,即以最大限度追求利潤為目的,主要依靠市場競爭而發展的行業,是各種非國有經濟成分可能和允許進入的,國有經濟不需要占領和壟斷的行業。根據目前中國的實際情況,國有經濟原則上應該退出來的行業主要包括以下3類:
第一類:城鄉居民生活、發展、享受品生產行業,如食品加工、紡織服裝、家用電器、文體用品,高檔消費品等。居民的需求是多樣的,需求結構是經常變化的,而需求結構的變化又是推動產業結構不斷升級的基本動力。這一行業需要有較強的競爭性。
第二類:機械、電子、化工、建材、橡膠等制造行業(其中少數屬于當前國家需要控制或壟斷的部門,如大型電站設備制造、大型化工肥料生產、汽車生產、大型船舶制造等)。這些領域,有些是為居民日用消費品生產提供中間產品,有些是為生產資料生產提供中間產品。
第三類:商業、服務行業,如商品的批發、零售、飲食和其他生活服務,賓館、進出口貿易,中介服務等,這些行業最適合非國有經濟的發展。
競爭性國有企業退出的 基本策略
競爭性國有企業退出時序
由于競爭性國有企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據主體地位,數量非常大,同時,考慮到社會吸納能力,以及退出時可能引發的社會振蕩,競爭性國有企業的退出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應該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程,退出過程有先有后,存在著一個時序選擇問題。因此,要根據國民經濟運行情況等因素,選擇最優時機退出,以實現退出效益的最大化,具體來說,大體上可以劃分3個時段:立即退出,暫緩退出和最后退出。
立即退出的國有企業基本上以國有小型企業為主。這類企業包括3種類型:一是那些已經嚴重資不抵債,扭虧無望,該破產而沒有破產的企業。二是那些雖然沒到無法清償到期債務的程度,但已經難以繼續生存和發展下去的企業。這兩類企業應該通過破產或售賣立即退出。一般來說,這兩類企業退出得越早,國有資產受損的程度越小,至少國家還可以從它們占用的經營性土地資產的轉讓中獲得收入,用于支付這兩類企業的退出成本,如職工安置、債務清償、養老保險等。三是那些目前經營狀況良好的國有小企業,應趁其目前經營狀況依然良好,盡快選擇售賣轉讓等恰當方式立即退出。這樣可以保證國有資產在市場交易中獲得較高的價位,而不能因為他們目前經濟狀況良好就不得退出,等到效益下滑時已經失去先機,無法取得較高的市場價格。有人將這個道理形象的比喻為“靚女先嫁”。
暫緩退出的企業以中小企業為主體,包括那些經營上勉強可以維持生存的企業,他們或有微利,或不盈不虧。從理論上講,他們同樣應該立即退出,因為在競爭性領域,如果達不到應有的獲利指標,實質上也是一種資產流失,但考慮社會購買力、退出條件等限制,無法立即退出的,應該暫時保留并繼續經營。保留期間在對這類企業繼續改革的同時,要努力解決歷史保留問題,改善經營管理,為其創造更好的退出條件,等條件成熟時再逐步退出。
最后退出的企業以國有大中型企業為主體,包括那些目前經營狀況良好,但由于企業規模太大,內部結構復雜、社會負擔沉重等原因,一時難以退出的企業。這類企業又與暫緩退出企業在退出時序上有所不同,可以先讓他們發展,同時解決各種歷史遺留問題,并對其進行各種必要的改革,如繼續分離其承載的社會職能,分流富余人員,改組為國家控股的股份有限公司并成為上市公司等,然后再待時退出。目前一些經營良好改組為國家控股的上市公司,以及可以改組為上市公司的國有企業,均可列入此類,這類的企業經過改革和發展,在退出時可以通過國有資產增值而獲得更多的轉讓收入。
競爭性國有企業退出方式
根據競爭性國有企業目前所處的產業布局、經營狀況和規模大小,退出方式主要有破產、被兼并、出售轉讓等。應該根據不同企業的情況以及不同的經濟時期,選擇不同的方式。
具體地說,破產適用于那些已經嚴重資不抵債的小型企業,這些企業無論從國有經濟的職能看,還有從國有經濟安全和盈利目的看,都已失去存在的必要,應該實行“突然死亡法”。兼并和出售轉讓的方式,適用于那些雖有虧損但還不至于虧光賠凈、凈資產還能夠清償債務且有結余的企業。
以上這兩種類型可能引起的社會震蕩比較大,對退出條件的要求也比較嚴格,退出成本高。但是,為了從戰略上調整國有經濟,實現國有經濟的職能定位,必須盡快完成這一痛苦的過程,積極創造條件,努力在降低社會成本(如職工安置等)的同時,保證競爭性國有企業退出成本的最小化。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對于一些經營狀況較好,社會負擔較輕的國有大中型企業,要大力提倡建立股份公司,尤其是能夠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通過證券市場出售國有股,逐步減少國有股權在股份制企業中的比例而最終退出。
通過近10年的股份制改革,一大批大中型國有企業變成了股份公司,但股權結構不合理,公有股(國有股和法人股)一直雄踞控股地位。1992—1998年,公有股股本占總股本的比例均在60%以上,到1998年底,公有股總股本達1605億元,市值為13799億元。國有股在幾乎所有股份制企業中處于控股地位完全沒有必要,應通過各種措施(如國有股配售)減持國有股,以收縮國有經濟戰線,改善企業的股權結構。
通過證券市場退出對國有經濟和國民經濟來說,付出的社會成本和經濟成本最小。這是因為競爭性國有企業成為上市公司,不僅能夠募集到企業目前迫切需要的巨額資金,用于解決各種歷史遺留問題,擴張國有資本,而且企業國有資本的股份化,有利于民間資本的順利進入和國有資本的增值或退出,基本上不會引起大的經濟震蕩。所以,對經營狀況較好,社會負擔較輕的大中型國有企業來說,具有上市條件的,要盡最大可能爭取早日上市,并調整至最佳狀態,為國有經濟實現退出效益最大化創造條件。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只要具備條件,通過證券市場實行股份制退出是最佳的國有企業退出方式。
(作者為武漢大學商學院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