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8月17日,交管部門宣布,北京機動車保有量突破200 萬輛。“新開通的朝剛北路類似大的停車場!”一個網友這樣嘆息。
上海。電臺的招聘節目里,提供了浦東某大賣場促銷員的崗 位,底薪700元,根據業績有獎勵。一名家住寶山區的45歲下崗女工急叨地說:“我可以去,坐地鐵到人民廣場,再轉52路。”出租車司機說:“這種人,不要人多啊!”意思呈很多。很多低收入、年齡 俯大、原住老城區的職工被擠壓式地拋離城市中心,在邊緣棲息。
廣州。…個傍晚,幾個住在廣園快速干線附近某小區的人出門 時,看到—輪碩大的、輝煌無比的夕陽。他們被震撼了。叮當出租 車從五山路一轉,再進入天河北,整條路都不見一絲夕陽。
蘇州。一個外地記者去采訪“蘇州文化”的課題,當地一個干 了十幾年電視記者的朋友說:“我拍了十幾年,越來越難拍到小橋流水了。蘇州現在要從:較大的市向“大城市”發展,只怕原來的 氣息更少了。”
像停車場一樣的城市,中心與邊緣差異越來越大的城市,看不 見夕陽的城市,小橋流水越來越少的城市—…這就是我在最近兩個 月里的親見。至于在這幾座城市之外,彌漫在中國大地上的“經營城市”、“大槁基建”、“搞合并上規模”、“多拆遷少補償”等情景,似 乎已司空見慣。
中國有多少城市都在“大躍進”?都在“經營”而不提“保護”、“愛憐”城市?這場對城市規模和GDP數量的競爭,會有哪些后遺癥?當政府發動越來越多的建設和工程,會有怎樣的弊端?最后,城市可能一蹴而就嗎?就如樹木,根植于一定的土壤和氣候,其自然生長過程能夠人為地、生硬地、強迫地加速嗎?
一名韓國建筑師在中國雜志上撰文,講述了漢城一味追求城市 開發、置破壞自然:廠不顧的教訓。“過去的幾十年,漢城被經濟開發的怒潮所席卷。在不到30年間人口曾長廠兩倍,而國民的收入提高 了50倍。幾乎所有市民都有自己的私人轎車,長長的車流行駛在立 交橋上和燈火輝煌的高樓大廈之間,炫耀著國際化大城市的夜色風采。”然而,問題是,經濟丌發和城市再開發的結果與市民牛活的幸 福指數呈否成正比?
“不然。”他說,“1995年10月21日早晨,一聲巨響,曾經在1979年陋著盛人的竣工儀式夸耀于世的漢打:大橋折斷,奪走了49條性命。接著1996年6月以豪華的奢侈品充滿柜臺的一座大型百貨商 場瞬間倒塌,掠走了600余名顧客的生命。造成這種悲劇的原因,是違背了建筑學的佗理。”
擁有600年歷史的漢城,群山環抱,河流穿過其間,曾是一座 喜歡窄曠、并將沉默當作美德的城市。然而,今天的漢城,在拜物 王義的強烈影響下,“空曠和沉默被亢斥和騷亂所代替,謙遜和儉樸被傲慢和奢侈所埋沒,共有和連帶變成獨占和斷裂。”“燦爛的文明、 極度發達的現代化城市,另一面卻是一座野蠻的城市。”
他這樣提醒“將從中國的城市變成亞洲的城市,變成世界的城市”的北京,“我真誠地祝愿你,在資本主義的飛刀亂斬面前,不要丟掉你沉默和空曠的美貌。”
臺灣作家龍應臺在最近的一篇文章里,也提醒發展中的國家和地區必須警惕“自己不見了”的危險。1978年,她帶著滿腦子“現代化”的想像首次去歐洲,一路所見,卻是“田野依依,扛山如畫。樹林與麥田盡處,就是村落。村落的紅瓦白墻起落有致,襯著教堂尖塔的沉靜。斜陽鐘聲,雞犬相聞。綿延數百里,竟然像中古世紀的圖片”。在歐洲定居后,她不斷見證著傳統的生生不息,“生老病死的人間禮儀——什么時辰唱什么歌、用什么顏色、送什么花,對什么人用什么遣詞與用句,井井有條。”“千年禮樂,不絕如縷,并不曾因‘現代化’而消失或走樣”,“不論是羅馬、巴黎還是柏林,為了一堵舊時城墻、一座破敗教堂,—條古樸老街,都可能花大成本,用高科技,不計得失地保存修復,為了保留傳統的氣質氖圍。”
龍應臺指出,先進國家的“現代化”是手段,保護傳統是目的。”大資本、高科技、研究與發展,最終的目的不是飄向無限,而是回到根本——回到自己的語言、文化,自己的歷史、信仰,自己的泥上。”“越先進的國家,越有能力保護自己的傳統;傳統保護得越好,對自己越有信心。越落后的國家,傳統的流失或支離破碎就越厲害,對自己的定位與前景越是手足無措,進退失據。”
請注意,這篇文章的主旨并不是去責怪北京、海、廣州這樣的城市,事實上,它們都是今天中國城市的明珠。同時,以全球經驗來看,那些偉大而著名的城市往往不是最適合人居的城市。例如,2002年全球最適臺居住的城市排名中,排在前十名的是蘇黎世、維也納、溫哥華、悉尼、日內瓦、法蘭克福,奧克蘭、哥本哈根、赫爾辛基、伯爾尼和慕尼黑,而巴黎(31)、倫敦(31)、紐約(41)都在其后。中國八圍的城市排名是:香港(70)、臺北(79)、高雄(100)、上海(131),北京(135)、廣州(140)、南京(144)、沈陽(159)。對巴黎、倫敦、紐約,北京、上海、廣州這樣的城市來說,它們最重要的價值在于傳奇的歷史和人物,吸引力與輻射性,商業繁榮和文藝興盛。這些開放、混合、不設防的大都會,指望它們在人居環境上媲美蘇黎世、維也納、溫哥華,甚至是桂林、二亞,都足不現實的。
我們不反對城市化,中國還要加決城市化,我們想提醒的是下面這些問題:
城市化不應該只是外延和GDP規模的擴大化、拼湊化;
城市化應該有多元化的指向,我們應該有生態化的城市,自然化、山水化、園林 化、森林化、海濱化的城市,文化化的城市(中國的歷史文化名城已經有100多座),我們應該去創造城市的生態化、山水化、文化化;
城市化應該符合城市的自然傳統和條件,不能生搬硬套,盲目攀比。城市不是建起來的,是長起來的。
最終,我們希望中國新一輪的城市化,是“人—社會—自然”和諧統一的城市化。城市的最高境界,應該是以人為本,天人合一。
只有這樣,城市才能使生活更美好,而不是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