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黨的十六大精神,緊緊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目標,我們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進一步走以民營經濟為主體,工業化、產業化、城鎮化協同發展的路子,推進縣域經濟跨越式發展。
突出工業化,著力打造鄂中加工制造業中心
二產業是其他產業發展的基礎,只有二產業發展了,一產業才能穩固,三產業才能繁榮。加快縣域經濟發展,關鍵在于抓工業化。當前,全球制造業正向我國進行戰略轉移,我國成為“世界制造工廠”的前景日趨明朗。地處中部地區,集高新區、開發區和行政區為一體的掇刀區,要發展成為荊門經濟的重要增長基地和現代化的新城區,就必須牢牢抓住這一機遇,大力實施興工富區戰略,推進縣域工業化進程,著力打造鄂中加工制造業中心。
一是實施“億元工程”。選擇一批經濟效益好,產品技術質量高,產業關聯度大的企業進行重點扶持,使其迅速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柱。
二是加快園區建設,迅速發展一批工業企業。以湖北荊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為載體,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以各鎮(辦)工業園區,即雙泉工業園、江山工業園、麻城石膏工業園、興隆工業園為載體,努力發展各具地方特色的加工制造業,以園區的建設促工業的發展。雙泉工業園主要發展勞動密集型制造業,江山工業園主要發展中央、省辦企業配套加工業,麻城石膏工業園主要發展石膏精深加工業,興隆工業園主要發展農產晶加工業。
三是積極培育出口創匯型企業,發展外向型經濟。支持有能力發展對外貿易的企業獲得,6營出口權。尤其在醫藥、機械、綠色食品上下功夫,以不斷擴大出口規模。
四是在大力發展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的同時,繼續抓好勞動密集型產業和農副產品加工業,實現工業發展的新突破。
以工業化帶產業化,搞好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
’
,
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是現階段保持農民收人持續穩定增長的基本途徑,也是人世后提高農業競爭力的根本措施。雖然我們在農業結構調整上取得了不錯的開端,但農業結構不合理、農業效益不高、農民增收困難的狀況還沒有根本改變。解決這個問題的有效途徑,只能是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制造加工業,加速以工業化帶動產業化的進程。
一是調整農產品結構,全面提高產品質量,發展優質、專用、綠色、特色農產晶,大力發展特色農業。
二是調整農業區域化布局,逐步形成集中、連片的,具有一定規模的都市農業基地:
三是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大力發展非農產業,推動農村剩余勞動力向二、三產業、向城區轉移,拓寬農民就業和增收途徑。
四是重點培育一批龍頭企業,依托龍頭企業帶動農業、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以菜籽加工業帶動雙低油萊的發展,以果蔬加工業帶動水果、蔬菜業的發展,以肉制品加工業帶動畜禽業的發展。
以工業化帶城鎮化,推進城鄉經濟一體化
城鎮化滯后,農村剩余勞動力多,農民收入上不去是縣域經濟面臨的結構性矛盾。在這種背景下,必須加快城鎮化步伐,才能實現縣域經濟的整體大發狠抓工業化、產業化、城鎮化加快縣域經濟發展黃愛國
按照黨的十六大精神,緊緊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目標,我們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進一步走以民營經濟為主體,工業化、產業化、城鎮化協同發展的路子,推進縣域經濟跨越式發展。
突出工業化,著力打造鄂中加工制造業中心
二產業是其他產業發展的基礎,只有二產業發展了,一產業才能穩固,三產業才能繁榮。加快縣域經濟發展,關鍵在于抓工業化。當前,全球制造業正向我國進行戰略轉移,我國成為“世界制造工廠”的前景日趨明朗。地處中部地區,集高新區、開發區和行政區為一體的掇刀區,要發展成為荊門經濟的重要增長基地和現代化的新城區,就必須牢牢抓住這一機遇,大力實施興工富區戰略,推進縣域工業化進程,著力打造鄂中加工制造業中心。
一是實施“億元工程”。選擇一批經濟效益好,產品技術質量高,產業關聯度大的企業進行重點扶持,使其迅速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柱。
二是加快園區建設,迅速發展一批工業企業。以湖北荊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為載體,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以各鎮(辦)工業園區,即雙泉工業園、江山工業園、麻城石膏工業園、興隆工業園為載體,努力發展各具地方特色的加工制造業,以園區的建設促工業的發展。雙泉工業園主要發展勞動密集型制造業,江山工業園主要發展中央、省辦企業配套加工業,麻城石膏工業園主要發展石膏精深加工業,興隆工業園主要發展農產晶加工業。
三是積極培育出口創匯型企業,發展外向型經濟。支持有能力發展對外貿易的企業獲得,6營出口權。尤其在醫藥、機械、綠色食品上下功夫,以不斷擴大出口規模。
四是在大力發展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的同時,繼續抓好勞動密集型產業和農副產品加工業,實現工業發展的新突破。
以工業化帶產業化,搞好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
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是現階段保持農民收人持續穩定增長的基本途徑,也是人世后提高農業競爭力的根本措施。雖然我們在農業結構調整上取得了不錯的開端,但農業結構不合理、農業效益不高、農民增收困難的狀況還沒有根本改變。解決這個問題的有效途徑,只能是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制造加工業,加速以工業化帶動產業化的進程。
一是調整農產品結構,全面提高產品質量,發展優質、專用、綠色、特色農產晶,大力發展特色農業。
二是調整農業區域化布局,逐步形成集中、連片的,具有一定規模的都市農業基地:
三是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大力發展非農產業,推動農村剩余勞動力向二、三產業、向城區轉移,拓寬農民就業和增收途徑。
四是重點培育一批龍頭企業,依托龍頭企業帶動農業、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以菜籽加工業帶動雙低油萊的發展,以果蔬加工業帶動水果、蔬菜業的發展,以肉制品加工業帶動畜禽業的發展。
以工業化帶城鎮化,推進城鄉經濟一體化
城鎮化滯后,農村剩余勞動力多,農民收入上不去是縣域經濟面臨的結構性矛盾。在這種背景下,必須加快城鎮化步伐,才能實現縣域經濟的整體大發展。推進城鎮化,必須以工業化作支撐,通過推進農村工業化,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發展的良性互動。
一是按照政府投資、社會籌資、農民帶資、招商引資、合作開發、滾動發展的路子,加快小城鎮基礎建設,聚集農村人口,使之成為農村區域性經濟文化中心。
二是加快經濟發展,盡快建立起小城鎮的支柱產業。以農產品加工業和農村服務業為重點,在小城鎮形成具有特色的支柱產業。把小城鎮建設與各類園區建設、發展民營經濟結合起來,增強小城鎮綜合經濟實力,加速城鎮規模擴張。
三是加快推進戶籍制度、城鎮就業、醫療教育、社會保障等制度的改革,為農民進城創造好條件。
以改革創新為切入點,促進民營經濟大發展
發展民營經濟是我們黨與時俱進、不斷探索實踐的成果。21世紀,民營經濟將成為國民經濟中最有活力、增長快、貢獻大的經濟成份。作為縣域經濟,拉動經濟增長,擴大就業,增加人民群眾收入,必須緊緊依靠民營經濟的發展。前些年,我們建立了全省首家民營經濟區,目前區屬經濟全部是民營經濟。
在十六大精神指引下,我們要正確處理好發展民營經濟過程中的數量與質量、一般與重點、自我發展與借助外力、政府引導與企業主體之間的關系:一是進一步放寬市場準人條件,降低門檻,大力啟動民間投資。二是積極推動民營企業走股份合作的路子,引導已有一定規模的民營企業向公司制轉軌,以此促進企業規模擴張,做大做強。三是鼓勵民營企業進行管理創新,改變觀念,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加強內部管理,突破家族式管理模式,逐步規范法人治理結構,實現由自然人產權向現代產權轉變。四是幫助民營業主提升自身素質。這是做大做強民營企業的關鍵所在。要抓緊實施人才戰略,著力培養一支懂管理、善經營、講誠信、遵紀守法的高素質民營企業家隊伍。
依托招商引資,加快“一主三化”進程
近年來的實踐證明,發展縣域經濟必須牢牢抓住招商引資這根主線,以招商引資的大突破,帶動縣域經濟大發展。要抓住發達國家向中國進行產業轉移、東南沿海向中西部進行產業轉移的機遇,鍥而不舍地抓好招商引資工作,加快“一主三化”進程。
一是堅持招商領域多元化。充分利用園區土地及城市基礎設施等載體,加大引資力度,尤其要在引進一些對促進本地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優化升級的項目上下功夫。
二是堅持招商形式多樣化。要不斷創新招商引資的機制與方式,采取專班招商、委托代理招商、以商招商相結合的辦法,力爭在引進大項目上實現新突破。同時,要做到引進外資與引進民營資本并重,引資與引進技術、引進人才并重。
三是堅持招商引資經常化。要將招商引資工作擺在經濟工作的首要位置,作為一項經常性的工作,抓好招商引資的規劃、組織、協調等工作,堅決落實招商引資責任制和一票否決制,努力形成各行各業整體聯動抓招商引資的格局。
充分發揮“三區合一”優勢,全面激發經濟活力
我們掇刀區因三國名將關羽在此屯兵而得名。2001年4月8日經湖北省政府批準成立,實行行政區、開發區、高新區“三區合一”的運行體制。建區以后的2002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11.9億元,比2001年增長17%,實現綜合財政收入5647萬元,比2001年增長17.6%;實現規模工業增加值1.31億元,比2001年增長71.1%;實現外貿出口485萬美元,比2001年增長84.5%;全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7.6億元,比上年增長33.3%;農民人均純收入3257元,同比增長38元。就掇刀的發展而言,在環境建設上,要用好、用足、用活“三區合一”的體制、政策和行政調控聚合優勢,以環境創新推動縣域經濟發展再上新臺階。
一是打好“三區合一”這塊牌,著力推進管理體制創新,消除行政障礙,創造好各類市場主體平等使用生產要素的公平環境,真正發揮高新區在人力、資金、技術上的綜合優勢。
二是進一步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逐步完善行政人員執法責任制、崗位責任制和與之相配套的行政過錯責任追究制,規范行政行為,改革行政審批制度,把屬于企業的權力還給企業,把屬于市場的功能還給市場,把屬于社會的職能還給社會,把屬于政府的事情辦好。
三是把建立健全社會信用制度放在重要位置,加快打造“信用掇刀”,力爭年內全部解決企業逃廢債的問題,確保信用農戶達到70%,信用村達到60%。
四是增強主動服務意識,進一步完善行政服務中心職能,切實做到門好進、人好找、臉好看、話好說、事好辦,確保只進一個門就能把事辦好、辦成,著力營造良好的服務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