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下旬以來,香港新增SARS人數開始出現下降趨勢。5月1日新增個案為11例,自大規模爆發后首次接近個位數。從3日開始,所報新增個案下降至個位數(九人),以后的幾天均穩定在這個水平。但死亡人數仍然偏高,有時甚至高于新增個案。總體計算,香港的SARS患者的死亡比例達到10%左右。
雖然和越南、新加坡及加拿大相比,香港還有一段距離——4月28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越南因連續三個星期未出現新增病例而成為第一個成功遏制了SARS的國家。第二天,世界衛生組織又解除了對加拿大的旅游限制建議,而新加坡的疫情基本得到控制——但香港出現的下降趨勢仍然令民眾及政府鼓舞。和一個多月前比起來,香港戴口罩的人少了許多。餐飲業的生意也有所好轉,一些中小型的快餐店在就餐高峰甚至達到滿座。商場里也恢復了些許生氣,不再是一個多月前的冷冷清清,盡管零售業的總體狀況仍然不容樂觀。
同時,香港政府也在5月初請世界衛生組織流行病學及環境衛生兩方面的專家前來考察,希望能說服世界衛生組織解除對香港的旅游限制建議。目前,世界衛生組織專家仍在港進行為期三周的考察,主要針對除醫院外香港最嚴重的感染社區淘大花園和曾出現過較多病例的一些酒店。
談及香港感染人數下降的趨勢,香港衛生署疾病控制預防部的高級醫生林文健表示,很有信心將這個趨勢保持下去。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香港取得目前的成績,從政府的角度來說,主要是采取了有效的公共衛生措施,對民眾施以積極的公共衛生教育,同時研究好的治療方法,并和大陸、世界衛生組織及國際社會進行合作。
3月27日,香港開始引用《檢疫及防疫條例》,強制與SARS病人有接觸的市民連續十天到指定診所檢查,并要求他們盡量留在家中,違規者將處以5000港幣或半年監禁的處罰。同時,將SARS列入香港法定的要求呈報的傳染病之一。
由于最初的感染主要發生在醫院,香港衛生署特別加強了對醫院的控制。這個工作主要是由衛生署下屬的醫院管理局(簡稱醫管局)進行的。香港醫管局是一個行政機構,主要負責管理香港的各家醫院以及診所。在程序上,醫院發現任何問題首先向醫管局通報,醫管局再報告給衛生署。
香港特首董建華在3月27日宣布,撥款2億港幣用于防疫,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用于醫院。醫管局負責提供設施、儀器給公立醫院使用,護目鏡、口罩、外套及長褲、一次性帽子及手套等防護設備,也由政府統籌采購,并按評估后的優先次序來應付需求。
醫管局負責對醫務人員進行培訓,在公立醫院設立醫院病房主任制度,建立感染控制網絡。醫管局還成立了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癥中央工作小組,下設一支專家隊伍,處理和決定專業及技術上的問題。同時,不允許病人家屬前去醫院探望。到醫院看病的病人一律要戴口罩。
在公立醫院、香港大學病理學附屬醫院瑪麗醫院內,記者都曾看到電梯里張貼著書面提醒,要求所有在病區的人須戴口罩。
香港衛生署疾病控制預防部的高級醫生林文健說,醫院是控制的核心,香港很多病源都可以追溯到醫院。如淘大花園事件的第一個病人就是從威爾斯親王醫院感染而來。該患者到淘大花園E座去探訪弟弟時,傳染了其弟全家。同時,他在使用廁所后,污水管道又將病毒散播到使用同一個管道的其他樓層。
盡管衛生署加強了對醫院的控制,但仍有醫務人員受感染的個案發生,5月6日就報有兩宗。對此,林文健解釋,有可能是醫護人員仍不夠注意,不小心用手碰了眼睛或鼻子引起感染。所以,有關培訓仍然需要加強。
和隔離措施同樣重要的,是對與病人有密切接觸者的追蹤。
追蹤分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發現個案后,由衛生署分區的職員找到該個案進行調查。通常是通過電話詢問家里有什么人,工作的性質,過去10天去過的地方等內容。
第二個層次是在特區政府之下,成立一個和警方合作的SARS控制中心。雖然醫管局有自己的醫療資料系統,衛生署也有公共衛生資料系統,但這兩個系統都有局限性,應對個案沒有問題,但要一路追蹤下去就困難重重。而警方則有一個全面的尋找資訊系統,三方面相結合,追蹤就卓有成效了。
淘大花園事件后,衛生署還成立了一個應變小組,每當某一建筑物或大廈出現兩個或以上的家庭或單位有SARS病案時,應變小組就會馬上進入大廈作調查,進行隔離和消毒。“淘大之后,沒有出現很多個案在一座大廈發生的現象。”林文健說。
現在每一個大廈出現個案,衛生署都會在網上公布大廈的名單,而且會寄信給那個大廈的管理處,要求他們消毒、清潔,通知每個住戶,以“防患于未然”。
根據香港衛生署提供的信息,截至5月6日,共有1090人曾接受過為期10天的家居隔離。其中只有87人仍需隔離。家居隔離的實施還算順利,截至當日,有兩宗由警方介入。在隔離者中,有16人證實感染了S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