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以為像“月光寶盒”那樣的時間機器是不可能的,“宇宙不僅比我們所想象的神秘,而且比我們所能想象的還要神秘”。
莫里特的時間機器
在羅蘭·莫里特博士的心目中,他的父親波爾特·莫里特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波爾特在33歲那年死于心臟病,而那時羅蘭只有10歲。“我非常愛我的父親,”莫里特教授對我們說,“那對我來說真是一場災難”。像其他聰明的小孩一樣,小莫里特試圖從書中找到安慰。特別是那本威爾士在1895年寫的小說《時間機器》。該小說講述了一個年輕的科學家,為了回到過去拯救已經死亡的未婚妻,用黃銅和水晶成功地制造了一部時間機器。這本小說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因為該書作者先于愛因斯坦理論性地提出:時間是可以改變、移動的第四維。也許大人看了這本小說,只會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但對年幼的莫里特來說,這絕對是一個希望。從此,在他心目中就有一個夢想,回到過去看看自己的父親,并想辦法讓他活下來。
莫里特于2000年5月發表了一篇名為《環形激光電磁輻射的微重力場》的文章,文章中介紹了時間機器的原理,其基礎就是愛因斯坦的理論:光和物質都是能量的不同形式。莫里特認為,既然如此,物質可以在時空中彎曲、轉向或變形,光為什么不可以呢?如果光真的可以彎曲,那么事情就好辦了。莫里特打算造一個“環形激光”裝置,從理論上講,該裝置可以產生環形光電子束,這種光電子束在光子水晶中可能改變光的傳播方向,并且使其傳播速度減慢。將一個中子微粒釋放到光電子束的中心,簡單地說,光電子束可能會與光線沿著相反的方向運動,這就有可能使時空扭曲。想象用一個勺子在水中攪拌,就會形成一個漩渦,只不過在上面的裝置中,漩渦是時空的扭曲。過去,現在和將來就這樣旋轉起來,所以,未來先于過去發生也就成了可能。但是這一切并不足以使人激動,因為中子是極其微小的顆粒,在被釋放到光電子束中心的過程中,如果其旋轉受到影響,那么結果可能就會讓人失望。
關于近期的試驗,莫里特已經有了充分的理論準備。把兩個完全一樣的放射性中子釋放到環形光電子束中,使得其中一個沿著光電子束的方向運動,另外一個與之相反。由于放射性元素的衰變周期是已知的,所以就可以通過同時監測兩個中子的衰變情況,來確定它們在光電子束中實際上所經歷的時間。如果同時檢測到的衰變情況不同,那就說明兩個微粒在光電子束中所經歷的時間實際上是不同的,這也就證明了時間是可以被改變的。莫里特說:“最終,我們會看到一顆從來沒有見過的中子。實際上,那是從未來回到現在的中子,通過衰變情況我們可以證明這一點?!比绻@個試驗成功的話,我們就可以確定時間的構造是可以被光改變的,一個事物(或事件)也可以回到過去。因為如果該實驗把中子送回過去,從理論上來說,就可以把你我送到過去。我們暫且把工程問題放到一邊,設想有一個足夠大的機器,人可以到光電子束中。在里面,你可能會有向前運動的感覺,但是由于時空的旋轉,你實際上是在向過去運動。所以你可以回到過去,說不定就是你剛才進入該儀器的那一刻。
莫里特博士的構想得到了很多專家的認同,而且吸引了諸多媒體的目光,但是也有相當多的人對此持懷疑態度。莫里特表示他非常歡迎這些意見。這畢竟是學術性的問題,在嚴肅的科學領域內,自己的設想被懷疑或者否定并不是什么壞事情。
到未來旅行已經被證明可行
我們大多數人還安逸地生活在牛頓時代。大家都知道蘋果從樹上掉下來是因為萬有引力。而且我們都相信時間是一個常量,對任何事物來說時間都是以相同的速度流逝的,或者用牛頓的話說,時間是“與客觀世界無關的勻速流動的”。但是,在19世紀確定了光的傳播速度是186000英里/秒之后,這些理論都有了問題。因為光速是一個常量,時間和距離就成了可以伸展也可以壓縮的事物。
讓我們看下面的例子:兩輛汽車在高速公路上,同時開著照明燈。其中一輛靜止,另一輛以每小時100英里的速度向你行駛。如果距離和時間都是與客觀世界無關的常量,那么行駛的那輛汽車的照明燈光靠近你的速度應該是光速再加上100英里/小時,它應該先于另外一輛汽車的燈光到達你所在的位置,但是實際情況卻不是這樣。舉這個例子是想方便大家明白,時間以及你的汽車之間的距離由于汽車的速度都被壓縮了。確切的說,質量、速度還有時間都是相對于光速來講的,這三個要素都是隨著物體的運動速度的變化而變化的。這就是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的核心內容。由于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速度和光速相距甚遠,所以一般情況下都沒有考慮這種影響。但是如果我們的速度足夠快,就不能不考慮這種影響了。
1975年,卡洛·艾里教授為了檢驗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將兩個同步的鐘表,一個放到飛機上,一個放在地面上。經過一段時間的飛行后,飛機上的鐘表比在陸地上的慢。由于飛行速度快,對飛機上的鐘表來說時間被壓縮了,實際上該鐘表已經從過去來到現在旅行了。普林斯頓大學的J·里查德·歌特教授在他的《愛因斯坦世界的時間旅行》一書中提及,全世界最早完成到未來旅行的人是宇航員舍舉·艾德紐,因為他在太空中高速飛行了748天。歌特教授計算艾德紐以每小時17000英里的速度飛行了兩年多,他已經到了1/50秒之后的未來了。這是一個完全可以忽略不計的時間,但是如果我們可以以光速旅行(我們暫且不考慮技術問題、能量需求問題以及巨大的摩擦力),那情況會是怎樣的呢?英國的物理學家斯蒂文·普雷斯頓在他的主頁上稱,按照牛頓的學說,即時間“是與客觀世界無關的均勻流動的”,我們要到距離地球220萬光年遠的仙女座,需要2065年。
到過去旅行困難重重
如果我們用狹義相對論來看這個問題,情況就不一樣了。設想有一個宇宙飛船,它可以用一年時間加速,使其速度等于光速,因此之后該飛船和仙女座的距離縮短為零,他不用時間就可以到達仙女座。這樣算來,該宇航員用1年的時間到仙女座,然后再用1年的時間返回總共只要兩年。但是回到地球后他會發現,他的孿生兄弟已經在220萬年以前離開人世。因為光速飛行,該宇航員已經完成了他的未來之旅,而他的兄弟卻沒有,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這與自然規律是一致的,到過去旅行依然困難重重。
這項研究再次引出了愛因斯坦和他的廣義相對論。
我們將一個保齡球放置在一彈性表面上,由于保齡球的質量,彈性表面會發生扭曲,如果此時再放置一個小球到這個表面上,它就會繞著保齡球旋轉。而且,已經有實驗證明,越是靠近質量大的物體,時間就會越慢,在地球上運行的鐘表要比在真空的宇宙飛船中的慢。所以從理論上來講,如果一個質量非常大的物體,可以沿著既定方向旋轉,就可以使時間倒流(當然,要明白這一點,必須先理解廣義相對論)。但是到哪里找這樣大質量的物體呢?
黑洞,這是大多數物理學家考慮到的答案。由于燃燒盡了的恒星等天體自身塌縮的重力作用而不斷被壓縮,它的體積趨向于零而密度變得無窮大,這樣,圍繞這些點的一定空間就形成了一個黑洞。黑洞的引力無比強大,任何東西靠近它的時候就會被它吞噬掉,就連光也逃脫不了這樣的厄運。
“祖父悖論”眾說紛紜
然而,黑洞對我們來說又有太多的不確定性,所以要進行這項實驗幾乎是不可能的。而莫里特的想法是,既然光和物質都是能量的形式,所以可以考慮制造一個光的漩渦,這樣就避免了關于黑洞的難題。具體內容我們在前面已經介紹了。讓我們退一步想象一下,如果真的可以回到過去,會發生什么樣的事情呢?有一個人,他情愿自己從來都沒有存在過,所以他決意要通過時間機器回到他祖父的那個年代,在他祖父結婚之前將其殺害。他是這樣認為的,沒有祖父就沒有父親,沒有父親就沒有我。如果真是這樣,他又怎么會存在,并且能夠回到過去殺害他的祖父呢?這就是“祖父悖論”,一個只要一談起返回過去就會被提起的哲學問題。關于“祖父悖論”的解釋,有很多說法。
劍橋大學的斯蒂芬·厚肯教授提出了“年代保護推測”,就是說存在一種自然規律,過去的事情是改變不了的。也許那個人想回到過去殺害自己的祖父,但最終由于種種原因沒有成功。用另外一種觀點解釋,量子物理學家認為,存在著無限多的宇宙,任何可能性都是事實。換句話說,在一個世界中那人回到過去殺害了自己的祖父,但在另外一個世界中卻沒有成功。物理學家內曼說:“或許還存在一種可能,一種非常讓人掃興的可能,也許技術文明沒有足夠的時間跨度去制造一部時間機器。人類文明的發展會帶來很多負面效應,例如溫室效應。這種機制決定了文明不可能存在很長時間。因此一個社會可能正處于成功地制造出時間機器的邊緣,就被污染或者其他因素所毀滅。新的文明孕育、發源,直到成熟,但到了一定的限度后,又瓦解了……”不要以為這些解釋都太牽強,“宇宙不僅比我們所想象的神秘,而且比我們所能想象的還要神秘”。因此,關于“祖父悖論”,并不足以讓莫里特擔心。他認為,“多世界論”和物理學是一致的,不能因為我們不知道宇宙是如何工作的,就認為時間旅行是不可能的。
莫里特樂觀地認為,總有一天載人的時間機器可以問世。他說:“當年懷特兄弟發明出的世界上第一架飛機,只能飛十幾碼遠,但是現在是怎樣的情況呢?不要被困難所折服,我們應該努力克服工程上的一個又一個難題?!?/p>
(編輯/張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