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個無“網”不入的時代,這也是個E“病”紛擾的年代!
看看下面對幾種“E代綜合征”的敘述,再對照一下自己,你難道還會覺得這些“E代病”離自己很遠?俗話說得好,“大病是由無數小病積累而造成的”。無論你是“上網族”,還是“泡網族”的一分子,在踏上互聯網的漫漫旅途時,千萬要小心,那些可能會“掐”死你的“E代綜合征”也許正等著你呢!
“網絡性心理障礙”
病因:該患者往往是沒有理由地、無節制地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在網上,持續地聊天、瀏覽網頁,以致影響了工作和生活,出現行為異常、心理障礙、人格障礙、交感神經功能部分失調等。
易患人群:20~30歲沉湎于網上聊天和網絡游戲的年輕人。
嚴重程度:★★★★☆
癥狀表現:患者對網絡操作出現時間失控,且隨著樂趣的增強,欲罷不能,難以自拔。早期,患者因感受到上網的樂趣,將上網時間不斷延長,從而出現記憶力下降等癥狀。有些患者晚上起床解手時都會情不自禁地打開電腦,上網“溜達”。后期一般會發展為身體依賴。表現為每天起床后情緒低落、思維遲緩、頭昏眼花、雙手顫抖、疲乏無力和食欲不振,上網后精神狀態逐漸恢復至正常水平。由于上網持續時間過長,會引發植物神經紊亂,體內激素水平失衡,免疫功能降低等,從而誘發諸多疾患,如心血管疾病、胃腸神經官能癥、緊張性頭痛、焦慮、抑郁癥等。
醫生建議:目前對于此病的治療尚處于探索階段,讓患者與電腦網絡分離是該治療的第一步,每天上網時間必須限制在兩小時以內,控制上網時間,鼓勵患者積極參加社會活動,逐步擺脫對網絡的依賴,也可應醫生要求服用抗抑郁藥或用精神療法等進行綜合治療。
“信息焦慮綜合征”
病因:又稱“知識焦慮綜合征”。由于大腦長期大量接受、處理信息,造成大腦皮層活動抑制。一些長時間看電視或上網的人因此很容易出現突發性的惡心、嘔吐、焦躁、神經衰弱、精神疲憊等癥狀。
易患人群:25~40歲,擁有高學歷的正常成年人。從職業來講,記者、廣告員、信息員、網站管理員等都是該綜合征的高發人群。
嚴重程度:★★★☆☆
癥狀表現:一般可分為以下三種類型:①信息消化不良:大量信息在短時間內輸入大腦卻來不及消化,時間一長,便出現偏頭痛、頭昏腦脹、注意力分散等現象,嚴重的還會導致高血壓、心律不齊、緊張性休克等;②信息干擾:大腦中可能同時貯存著大量同類信息,對于各種信息接觸過多,又不善于分析和處理,會變得思緒混亂,判斷力下降;③信息恐懼:由于知識更新過快,不得不拼命學習新的知識。有些人會因此而顧慮重重,感到負擔過重或擔心跟不上時代的發展,最后出現惶恐不安、失眠健忘、食欲不振、心悸氣短等癥狀,甚至會產生厭學情緒。
醫生建議:“信息焦慮綜合征”本身并不可怕,也不用擔心它會轉發為精神疾病,只要能意識到它的起因并在生活中多加注意,如每天接受信息的媒體不超過兩種,保證9小時睡眠、大量飲水、生活有規律等,還是能有效緩解焦慮癥狀的。
“數碼癡呆征”
病因:手機、電腦、PDA等數碼產品的出現,讓人類大腦容量得以擴充,但也使人們的腦功能面臨衰退的危機。作為一種新型精神疾病,該癥是過于依賴機器,致使創意性腦力勞動急劇下降的結果。
易患人群:熟悉數碼產品的10~30多歲的人。
嚴重程度:★★☆☆☆
癥狀表現:用手機和PDA等數碼產品記錄號碼,久了連自己的號碼都記不完全;長期使用計算器致使計算能力大為下降,連極簡單的計算也都依賴于機器;長期用電腦打字,使得“一提筆,就忘字”;依賴手機上的的“警鐘”功能提醒自己約定的時間和生日的日期;將日記、備忘錄、照片等日常記憶,存入CD、軟盤或電腦硬盤里,一旦被清除,所有記憶便全部“喪失”……數碼產品的出現,讓一些原本經常做的腦力勞動逐漸消失。此種“IT癡呆”現象的出現,意味著“考慮將來該做什么的前瞻性”出了問題。情節嚴重的還會導致頭腦遲鈍,記憶力衰退。
醫生建議:平時多加強相關的記憶訓練,如盡量將親友的電話號碼或生日記下來,平時多用筆紙記錄每日行程,每天堅持在日記本上寫日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