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秘魯向北進入玻利維亞,有一座神秘的城市——蒂華納科城,這個謎一般的城市位于海拔4000米的高原上。從秘魯的庫茲科出發,要乘上幾天的火車和船才能到達這里。這里的景象看起來不像是地球上的,倒像是別的星球上的。這里的氣壓很低,大約只有海平面氣壓的一半,空氣中氧含量也很少。但是,蒂華納科城恰恰就在這樣的高原上曾經存在過。
在一塊塊100噸重的砂巖上,壘上一塊塊60噸重的石塊,便砌成了墻。巨大石塊的表面都琢磨得十分平滑,石塊間用銅株連在一起,拼合處的角度十分精確,全部石工做得十分精巧。在一些重約10噸的石塊上發現了一些2.5米深的孔,這些孔的用途至今還沒法解釋。1.8米長、1.5米寬的石頭水管像玩具一樣散落一地。這些水管制作之精巧,令我們震驚。與如此精巧的水管相比,現在的水泥管真可稱得上是粗制濫造。我們不免要問:蒂華納科城的祖先們在沒有工具的條件下制造這些水管,僅僅是為了消磨時光嗎?這個城市隱藏著什么秘密?從別的世界來的什么樣的信息在玻利維亞高原上等待著人們去解釋?我們又將從中窺探到一些什么呢?
傳說
印加創世神重返地球
1553年,西班牙人侵占了這塊地方。占領者留下這樣的記載:“這里的人無視神(西班牙人的神)的旨意,而遵照奇特的法律生活。”也有這樣的傳說:當地人以為西班牙侵略者是印加創世神——維拉科查重返地球,所以根本就沒有抵抗。
有關“維拉科查”這個神話般的人物,人們爭論的分歧不大。而為了確定蒂華納科城的修建時間及修建者,考古學家進行了充分的論證。
還是先從“維拉科查”說起吧。
在蒂華納科城地下神廟的地板上,有一張昂起脖子仰望著的臉孔——學者們都說,這就是傳說中的維拉科查。許多世紀以前,有個不知名的工匠將維拉科查的肖像雕刻在一根高大的紅色石柱上。盡管受風沙侵蝕,這座肖像所呈現的面容卻依舊那么祥和恬靜,還流露出一股莫名的懾人力量——他的額頭寬闊,眼睛又大又圓,嘴唇豐潤,鼻子挺直。這張臉龐最引人矚目的特征是他那造型奇特、令人望而生畏的胡須,這使他的下顎看起來比前額寬廣。仔細一瞧,考古學家發現工匠在雕刻這座肖像時,刻意將他嘴唇周圍的皮膚打磨得光溜溜的,讓他的胡須高高翹在臉頰上,跟鼻尖平行,然后沿著嘴角夸張地延伸下來,在下巴形成一撮威武的山羊胡,再順著顎骨轉回到耳鬢上。在他頭顱兩側,耳朵上下方,雕刻著奇異的動物圖形。嚴格說,奇異的并不是圖形,而是動物本身,因為它們看起來像體型碩大、舉止笨拙的史前哺乳動物,尾巴肥腫,四肢畸形。
這座雕像還有一些耐人尋味的特征:維拉科查的兩只手和胳膊交疊在胸前,環抱著身上那件飄逸的長袍;長袍兩邊雕刻著一條彎彎曲曲的長蛇,從地面蜿蜒攀升到維拉科查的肩膀。
維拉科查像高約2.1米,坐北朝南,在它后面還有兩座比較矮小的石碑,顯然是代表維拉科查傳說中的門徒。
發現
“太陽門”石雕日歷釋譯
供奉維拉科查雕像的“廟宇”是露天的,坐落在一個長方形的大坑洞中,形狀像一座游泳池,深達1.8米。廟堂的地板用堅硬平滑的碎石鋪成,約12米長、9米寬。墻壁十分堅固挺直,由許多塊大小不同、搭配得天衣無縫的方石組成,接合處完全不使用灰泥。沿著墻,每隔一段距離矗立著一根高大粗糙的石柱。
在廟宇的西北角,就是舉世聞名的“太陽門”,它不但是一件世界級的藝術精品,而且被專家們看成是一套既繁復又精確的歷法,因此它被號稱為“世界考古最偉大的發現之一”。“太陽門”是一座用一整塊青灰色巨石雕鑿而成的建筑,約3米高、5米寬,整塊石雕的重量估計在10噸以上,乍看之下,使我們聯想起巴黎的凱旋門,雖然規模小得多。“太陽門”屹立在蒂華納科古城廣場上,有如一扇幽冥之門,連接兩個肉眼看不見的世界。
“太陽門”上有許多象形文字。最先嘗試釋譯這些象形文字的是考古工作者波斯納斯基和契什,后來,阿希敦繼承了他們的事業。經過艱苦努力,阿希敦終于在1949年結束了此項研究。他聲稱,“太陽門”按刻的象形文字可能是一份天文歷。不過,這份天文歷獨具特色,與我們的太陽歷大相徑庭:一年只有290天,并且在一年的12個月中,有10個月每月只有24天,其余2個月25天。
越仔細觀察這件雕刻品,我們就越相信,這套石雕日歷的設計和圖樣,絕不可能出自于一位藝術家的奇想。它的圖紋充滿深刻的意義,清晰地記錄了一位天文學家的觀測和計算……可是,按照我們現在掌握的科學知識,地球自轉的角速度從未加快過,相反還在減慢,大約每過100年轉一圈的速度就減慢0.1%。這樣看起來,在建造“太陽門”時,地球絕不會一年只轉290圈。也就是說,這部天文歷所反映的并不是地球自轉的實際情況。
那么它究竟代表什么意義?莫非它包含有某種我們還不曾了解的宗教意義?它又是以什么作為標準的呢?
挑戰
“日歷橫飾帶”與正統史學界
“太陽門”最神秘、最耐人尋味的特征是雕刻在東正面門楣上的那條所謂的“日歷橫飾帶”,它堪稱是造型優美勻稱的藝術品。在橫飾帶中間凸起的部分雕刻著一幅肖像。一些學者認為,像中人物就是維拉科查。橫飾帶上還雕刻著3排圖形,每排8個,總共24個圖形,羅列在維拉科查雕像兩旁。這些圖形中,有些戴著鳥面具,這種“鳥面具”與復活節島上的“鳥人”十分相似;有些長著鷹鉤鼻,每一個手里都握著一種器械。它們都有一種奇異的、冷酷的、卡通式的特質,宛如一群機器人,邁著精確、僵硬的步伐,操兵似地走向立在門楣中央的維拉科查。
在橫飾帶的底部雕刻著一種“回紋”圖形:一系列代表階梯金字塔的幾何圖形,有些直立,有些倒立,連綿不絕排列在門楣上,據說都具有歷法上的功能。在右邊第三列上面雕刻的是一只大象的頭顱、耳朵、長牙和鼻。這個發現令人驚異,因為美洲地區根本就沒有大象。不過,考古學家后來找到的證據卻顯示,在史前時代,美洲確實有過大象。一種學名為“居維象亞科”的哺乳動物,曾在南美洲,尤其是安第斯山脈南端出現,直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才突然滅絕。這種長牙鼻動物類似今天的大象,也酷似蒂華納科古城“太陽門”上雕刻的“象”。
在這群風格獨特的動物圖像中,考古學家還發現了其他一些已經絕種的生物。根據考古學家的研究,其中一種生物已經被辨識為“劍齒獸”。這是一種三趾兩棲哺乳動物,身長大約2.7米,肩高1.5米,模樣酷似犀牛與河馬雜交生下的一種體型矮胖粗短的動物。像“居維象亞科”哺乳動物一樣,劍齒獸在鮮新世(大約160萬年前)末期曾經活躍于南美洲,而到洪積世(大約1.2萬年前)結束時已經絕種。
這顯示,專家們根據考古資料所鑒定的蒂華納科建城日期——洪積世末期——極有可能是正確的。這一來,正統歷史學界的看法——蒂華納科古城只有1500年歷史——就得面對更嚴苛的挑戰,因為當時的工匠顯然是根據實物而雕刻這些圖案的。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圖案并不僅僅出現在“太陽門”,在蒂華納科古城出土的陶器碎片上隨處可見它們的身影。例如一種已經滅絕的、在晝間活動的四足獸,以及一種學名為“后弓獸”,體型略大于現今的馬匹、足部有明顯三趾的古代哺乳動物。更值得注意的是,有好幾件雕刻品以完整、立體的方式呈現古代生物的雄姿。
顯然,蒂華納科古城有資格被稱為一本記錄古代珍禽異獸的圖畫書。這些動物雖然已經絕種,卻永遠保存在石頭藝術中。然而,蒂華納科雕刻家的創作在某一天驟然中止。之后,城堡就沉陷入茫茫黑暗中,而這個悲慘的日子記錄在了石頭——人類的曠世藝術杰作“太陽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