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飛天夢圓——來自載人航天工程的內部報告》
主編:朱增泉 出版單位:華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3年10月 定價:28元
參考書籍:【美】約翰·米爾斯海默著《大國政治的悲劇》
王義桅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35元
今天下午我仔細地坐在地上看《紐約時報》1969年7月21日第一版的大幅影印件。雖然《紐約時報》最近丑聞不斷,但150多年它平平淡淡地堅持“報道所有適合出版的新聞”,讓歷史在某種意義上說成為《紐約時報》書寫的歷史,讓觀者感嘆不已。
2003年10月16日,和世界上其他主流媒體一樣,《紐約時報》頭版上刊登了該報駐京記者Jim Yardley的神舟飛船成功落地的報道。和《華盛頓郵報》詳細渲染楊上天的過程不同,《紐約時報》記者保持了相當的克制,承認了中國載人飛船的歷史意義(進入三國航天俱樂部),但也恰當地指出,載人上天只是航天技術中的不大不小一步,“許多人都在說,‘(我們早就)在那兒了,(我們早就)做過了。’”然后還提醒大家,日本和印度會因此開展航天軍備競賽。
無論如何,這種克制還是有必要的。16日我在外地一個賓館里盯著電視幾乎一整天,任由自己隱藏的情緒隨著電視畫面升降起落,在興奮的時候閃出淚花。但第二天我一醒來,心中閃出一個問題,別人看中國的目光會因此而發生什么樣的改變?
鄧小平復出之后,沒有支持飛船項目,一是因為耗資巨大,剛剛打開市場大門的中國負擔不起;二是既然下定決心“韜光養晦、不為人先”,那就沒必要擠進三國航天俱樂部,畢竟這是“三國”,比G8還顯眼。1992年,中國決定重新啟動飛船項目,也是有當時西方大國都在封鎖孤立中國,中國不得不尋找新的“大國自信”,如果自主載人上天,也是鮮明的無法被封鎖的政治信號。
之后中國逐步進入了世界體系,特別是進入WTO之后,中國更多地因為經濟方面的報道登上世界媒體各版頭條。在外交方面,用時殷泓教授的話說,中國在更多地“搭便車”,和美國在外交關系方面保持某種曖昧的一致,特別是在”9·11“之后,中美關系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不過,以米爾斯海默教授《大國政治的悲劇》的說法,中國目前這種行為叫“搭花車”(Bandwagoning),是現實主義的對策,但卻不能掩藏未來的大國的野心。
所謂“韜光養晦”、“搭便車”,也就是臥薪嘗膽之類的政策策略。但載人飛船上天,航天三國鼎立,這時候想韜光養晦都難吧?日本人開始檢討對一個航天三國之一的援助和貸款有沒有必要;印度加緊航天發射活動,增加自身的安全感;巴基斯坦只好聯合軍演。臺灣更是認為這個神舟上天,其實意在臺北,趕忙發展天軍。在人民幣升值談判、中美關貿戰役中,越來越多人會不再認同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如果一個美國讀者,天天讀到的就是中國太空員上天、人民幣堅挺、美國工廠遷華、APEC中美包攬議題,怎么不會投票支持對中國強硬的鷹派議員?
我們中國人在努力希望自己的國家成為民主國家的同時,卻無法回避中國是潛在的大國的事實。遭到的外交壓力一部分是因為意識形態的不同,但還有很多是因為米爾斯海默所說的“大國政治的悲劇”,一個大國,自然就進入國家政治的廝殺博弈空位之中。而“神舟”,如此充滿大國自豪感的符號,就這么成為民族的圖騰,仿佛是一個貌不驚人的牌手一直不顯山,不露水,卻突然連續梭哈,立刻可能引起旁人的警惕。
是新政有了更多自信后的外交新思路,還是搭便車搭到了頭,攤牌不再想玩勞神的西方游戲?無論是哪種選擇,神舟之后的中國會有更多的壓力。當今世界仍然遵循的是這樣的叢林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