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世界都面臨著人口迅速老齡化的危機,而養老金制度往往限制著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由此,改革養老金制度已成為全球性的話題。
目前,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包括中國都面臨著這樣一個難題:一方面越來越多的老年人依賴公共養老計劃;另一方面,參加養老金計劃的人員越來越少。為此,世界銀行呼吁:為了防止老年人陷入貧困,避免退休制度崩潰,富裕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必須尋找新的辦法,改革國家養老金計劃。
企業年金的發展狀況
近年來,世界各國紛紛建立和完善由三支柱構成的養老保險體系。
從目前國際改革的方向來看,養老保障體制改革的重點和趨勢,是以企業為載體,推動和發展養老保險制度的第二支柱,即企業年金(Business Annuity)。
企業年金源于職業年金、雇主年金和補充養老保險。西方國家企業年金的發展已經有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歷史。20世紀后期,發達國家的基本養老保險的替代率普遍下降到50%以下,各國政府都積極鼓勵企業建立補充養老保險。目前,經合組織(OECD)國家已有1/3的雇員自愿參加了補充養老保險。在美國、英國和荷蘭等西方國家,職業年金基金占GDP的比重高達70%左右。美國的一些大公司的企業年金計劃的資產規模與企業資本金非常接近,有的公司甚至超過了企業資本金。美國的企業年金滾存積累額已經超過6萬億美元,在美國資本市場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在各國的企業年金計劃中,美國的401(k)計劃最負盛名。該計劃因美國《國內稅收法案》中的401(k)條款而得名。401(k)計劃的實質是除政府的“公共保障”之外,對企業雇員未來的退休生活提供更加有力的“第二重保險”,是雇員在其工作期間進行儲蓄投資的工具。
401(k)計劃為企業和個人帶來諸多好處。它為員工提供了合法避稅的機會,是員工享受節稅和延遲納稅的機會,同時為員工提供了一條通暢的投資渠道。采用401(k)計劃給企業帶來的最大好處是:減輕繳稅負擔,降低管理成本,分散投資風險。這些優越性使401(k)計劃發展十分迅速,成為美國增長最快的退休金計劃。從1976年開始推行401(k)計劃至今,美國已有30多萬家企業,4000多萬名員工參加這一計劃,該計劃的總資產也從1984年底的550億美元劇增至2000年底的17120億美元。
401(k)計劃在美國的成功推行引起了各國的密切注意和廣泛的學習和借鑒。香港借鑒美國401(k)計劃經驗推行強基金計劃,要求香港所有企業雇主、雇員及自雇人員必須參加強制私營退休儲蓄計劃,由強基金管理局負責基金制度的運作,2000年強基金產品開始在市場上銷售。
我國建立企業年金制度是總結了世界100多年來各國實施的各種類型的“雇主年金”、“職業年金”等補充養老保險制度的實踐經驗及教訓,結合中國的國情所做出的選擇。我國目前已經出臺的一些與企業年金有關的政策法規和實施辦法,與美國401(k)計劃的運作機制極其相似。
據有關資料顯示,10年后北京市60歲以上人口比例將由目前的14%上升到17%,20年后將達到25%,屆時在職員工與退休人員比例將由4.6:1上升至2:1。人口老化的趨勢引出了一個較為嚴重的問題,高替代率(即退休前后的工資比率)的社會基本養老保險,將由于負擔越來越大而難以為繼。
一般來講,許多國家基本養老保險的工資替代率都很低,大多在30%-40%之間,只夠退休人員維持基本生活,我國基本養老保險的替代率極高(退休者領取的年金),為平均工資水平的80%,國務院已作出了逐步降低基本養老保險替代率,大力發展企業年金的決定,使其替代基本養老保險的部分功能,減輕基本養老保險的壓力及政府的負擔。
我國企業年金發展的制約因素
中國企業建立補充養老保險的歷史還很短。1991年國務院發文規定:“國家提倡鼓勵企業實行補充養老保險,并在政策上給予指導。”之后,國務院、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的相關文件和法規都對發展企業年金作出了鼓勵。歷經10年的發展,企業年金的規模仍很小,目前參加企業年金的職工人數不到社會基本養老保險覆蓋人數的6%。截至2000年底,參加企業年金的職工只有560多萬,積累的企業年金只有192億元。
制約企業年金發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沒有相應的稅收優惠是一大掣肘,從實際情況看,目前大多是一些經濟效益較好的企業建立企業年金,有的企業雖然效益不錯,但因為沒有稅收優惠,寧愿直接給員工發獎金。
2000年,國務院頒發的有關文件明確規定:“企業年金實行基金完全積累,采用個人賬戶方式進行管理,費用由企業和職工個人繳納。企業交費在工資總額4%以內的部分,可以從成本中列支。”上海、深圳、山東淄博等城市也相繼推出了對企業年金的優惠稅收政策,北京也針對中關村高科技園區高新技術企業提出了企業繳費在工資總額4%以內的部分可稅前列支的規定,但這依然是在個別區域內試點,離大范圍的政策推廣還相距甚遠。
另外,企業年金存在定位不清的問題。目前建立企業年金的企業一般采用的方式是由企業自己管理或者由地方社保機構指定承辦人,或者跟商業保險公司協商,購買保險公司為其設計的同類保險產品,由此企業年金被很多人看作是商業保險的一種團體養老產品。企業年金究竟是靠近社會保險還是商業保險,并沒有明確的政策規定。這種定位的模糊直接影響企業年金投資管理模式的規范,現實中,有的模式將企業年金等同于社會保險,有的等同于商業人壽保險,還有的模式導致企業挪用現象的發生。由于缺乏專業、成熟的金融機構運作企業年金,目前很多企業自己管理企業年金,或者由地方社保機構指定承辦人,或者與商業保險公司協商購買保險公司為該企業設計的同類產品。這種不規范的投資營運模式很難使其更好地保值增值,形成對基本養老保險的有力補充。
企業年金的管理和運作應借鑒發達國家經驗,遵循國際慣例,可以考慮由企業成立獨立的年金基金會,承擔企業年金的管理職能,由企業年金基金會根據市場化原則,委托專業化的金融機構進行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