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有3年多時間,外資金融機構就可以按我國入世的條款,憑借其資本實力、人才優勢、技術優勢、經營優勢,同中資銀行展開直接全面的競爭。面對日益緊迫的形勢,理論界有人提出“打破銀證藩籬,力促金融業混業經營”的主張。但目前開展混業經營的時機尚不成熟,但從世界金融形勢看,銀行混業經營已成為大勢所趨。為了應對未來的挑戰,我們必須及早準備,進行小范圍試驗和練兵,熟悉混業經營的游戲規則,以便將來有參與競爭的能力和防范金融風險的經驗。
美國混業經營經驗
1999年11月,美國通過了《金融現代化法案》,銀行被允許開展混業經營業務。由于美國銀行的混業經營是通過控股公司下的不同業務的子公司實現的,各子公司在法律和經營上是相對獨立的公司,所以它們以“內部防火墻”的方式達到分業監管和混業經營的目的。實際上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銀行持股公司已經得到迅速發展,1984年數目達到5702家,分支機構有35830家。與此同時,持股公司所經營的業務擴大到12類,包括提供存貸款業務、信托業務、租賃、外匯業務、金銀買賣、代理保險、證券投資、金融和投資咨詢、信用卡業務、認購政府債券、消費信貸、發行銀行支票。現在美國銀行正式實行混業經營制度時,不過是將持股公司升級為控股公司,經營業務進一步擴大。可以說,美國銀行的現代公司制度的不斷發展和完善,促使銀行從分業經營穩健地重新走向了混業經營。由于1929年股市崩潰,美國經濟危機爆發并不斷蔓延,商業銀行受到很大牽連,從1930到1934年大約有11000家銀行紛紛破產倒閉,信用體系遭到毀滅性破壞。人們紛紛指責銀行混業經營是金融危機的罪魁禍首。為了防止這種悲劇重演,美國國會痛下決心,于1933年通過了《格拉斯——斯蒂格爾法》。從此開始美國銀行實行長達67年的分業經營。可見,美國對銀行業的混業經營持審慎態度是有其歷史教訓和客觀根據的。今天美國擁有健全的金融體系是與它們的現代公司制度分不開的。不斷健全完善現代公司制度,促進了美國銀行混業經營穩步有序地發展。
我國正處于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階段,既沒有像美國那樣豐富的市場經驗,也沒有像美國銀行那樣的健全體系,在產權關系尚未清晰、治理結構尚未完善之時,貿然開展混業經營將會充滿風險。當務之急是集中精力首先搞好銀行產權改革,抓住這個“牛鼻子”帶動其他改革,在我國商業銀行進行產權改革中,對現代企業制度建設較好的機構可先進行混業經營試點,取得經驗之后再推廣。例如,光大集團下屬國際控股公司,現已通過資產置換方式取得了對光大證券公司的控制權。光大銀行作為光大集團的另一子公司,在我國境內一直從事商業銀行業務。經過這樣的公司重組,光大集團形成了孫公司光大證券和子公司光大銀行同時在境內開展業務的混業經營模式。光大集團混業經營的經驗值得我們認真研究和推廣。
完善金融監管措施和法律制度

混業經營雖是商業銀行進行多種經營的有力競爭形式,但同時充滿了經營風險。為了提高風險管理能力,還需政府進一步完善法律制度和嚴格金融監管措施。因為,即使在美國金融控股公司的體制下,開展混業經營活動仍會存在以下經營風險隱患:(1)銀行控股公司可能在利益驅動下,通過要求支付過高的紅利和費用的方式,從銀行吸取資本和資金。控股公司會把這些資金流向瀕臨倒閉的證券附屬機構,以阻止其破產。這樣會大大削弱銀行的實力。所以,美國聯邦儲備當局嚴密監視銀行向其控股公司所有者支付股利的情況,倘若發現銀行按照及時糾正措施計劃屬于資本不足類,則嚴格禁止銀行支付股利。同時,按照聯邦儲備法,銀行對由控股公司提供的服務支付的管理費及其他費用以市場對此類服務所規定的正常費用為限。(2)銀行控股公司可能誘使其銀行子公司向證券附屬機構擴充貸款以保證其周轉(即使貸款的風險非常高)。為了阻止這類事件,聯邦儲備法第23條A款將銀行對任何單個非銀行附屬機構的貸款額限制在銀行資本的10%以內。“防火墻”規定嚴格禁止銀行向第20條款的附屬機構提供任何貸款。(3)銀行可能因證券附屬機構發生問題遭受信心傳染。一旦附屬證券公司遇到麻煩,很可能導致一種消極信號,使金融服務消費者和投資者對控股公司及其銀行分支機構的管理質量產生懷疑。消極的信號極易引起儲戶和投資者從銀行擠提資金。銀行的安全和清償力因證券附屬機構重創而受到威脅。因此,根據聯邦儲備法規定,銀行的第20條款證券附屬機構必須擁有獨立的賬簿、獨立的辦公場所和獨立的管理層,并且嚴格禁止交叉銷售產品。
我國當前的市場環境存在著較多問題,金融體系不健全,腐敗犯罪嚴重,必須加強金融立法和金融監管。根據金融和經濟發展的要求,我國需要及時修訂商業銀行法。同時銀行也要提高金融風險意識,嚴格遵守政府法律和法規,不斷加強內部監管措施和自我約束機制。
加快金融業市場化、證券化改革進程
我國金融業市場化、證券化程度仍然較低是制約金融業混業經營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美國,證券化是金融創新的重要內容之一,它大大推進了金融機構業務上的融合,從而為混業經營創造了條件。所謂證券化,就是將非流動性的資產轉化為流動性證券的金融過程。在資產證券化過程中,銀行機構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他們不僅成為住宅不動產抵押貸款的發起人,而且承擔汽車貸款、學生貸款、信用卡應收款及其他消費貸款的證券化工作。到1990年年底,美國家庭40%的住宅不動產抵押貸款和10%的消費貸款已實現了證券化。資產證券化不僅具有流動性特點,而且具有規避管制的功能,對創新機構經營的穩健性起到促進作用。證券化模糊了金融業務之間的界限,如投資銀行根據企業的需要設計出相關證券化商品,并從事發行承銷業務,商業銀行則可以通過對企業貸款的證券化,通過債券轉化獲取收益和增加自有資產。
作為資產證券化的工具主要有3種,即:傳遞證券、CMO和抵押貸款支持債券。
傳遞證券是抵押貸款的證券化。由于這類資產證券化具有可使抵押貸款或國民抵押貸款協會債券的銷售收入用來發放或創設新的抵押貸款,而且這些新的抵押貸款又可被證券化,所以稱之為“傳遞證券”。通過傳遞證券這種滾動證券化過程,可使銀行將依賴于獲利較少的利差收入轉化為更多地依賴于費用收入。另外從投資者的角度看,傳遞證券的好處是它可以提前支付風險。

CMO即抵押擔保債券,是具有不同類型債券持有人的多類型傳遞證券。它與傳遞證券不同的是,每一類型的債券持有人具有不同的擔保息票率,并且由于抵押貸款提前償付而導致早期現金流量只用來沖減一種類型的債券持有人的本金余額,從而使得其他類型的債券持有人在一定時期內免受提前償付造成的損失。CMO 既可通過把整個抵押貸款打包并證券化來實現,又可通過把現存傳遞證券在資產負債表外信托給第三方實現。
MBB是一種抵押貸款支持債券。這種資產證券化工具與上述兩種工具的不同在于,MBB的證券化通常保留在資產負債表內,而上述兩種則在表外進行。由于MBB債券將抵押貸款鎖定在銀行資產負債表內有很長一段時間,所以減弱了銀行資產組合的流動性。再加上鎖定的抵押貸款金額較大,并受限于資本充足率和銀行準備金要求,銀行較少使用這種形式。雖然以上三種資產證券化工具是為固定利率抵押貸款資產打包設置的,但已經在購買汽車貸款、信用卡應收賬款、小商業行政署擔保的小商業貸款、工商業貸款、垃圾債券、利率可調整的抵押貸款等資產證券化中廣泛運用。總之,資產證券化(貸款和其他以證券支持的資產的打包和銷售),不但增加了銀行資產的流動性,而且重要的是,它們同期貨、遠期、期權、互換和貸款銷售一樣,成為金融機構用來消除利率敞口或缺口的一種機制。到1994年,美國已有 45%以上的居民抵押貸款實現了證券化,在證券化的有力推動下,1999年以后美國銀行出現了混業經營的新局面。
顯然,受到金融市場化程度、證券化程度低的影響,我國銀行目前難以開展混業經營。如要推進我國的混業經營,必須加快金融業的市場化和證券化改革進程。截至目前,我國銀行人民幣存款已達 9.8萬億元,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把這些存款轉化為投資,將會造成很大經濟損失并可能導致較大的金融風險。如何轉化這些存款?除了發展銀行貸款業務,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加速證券化。如發展住房消費貸款、汽車消費貸款、學生上學貸款以及其他消費或投資貸款的證券化業務。需要指出的是,在目前情況下,不宜將銀行存款流向股票證券市場,以免增大銀行風險暴露。大力推進金融市場化、證券化,不但有利于提高金融業經營效益,而且有利于促進穩步實現混業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