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學科對于學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質(zhì)、科學文化素質(zhì),對學好其他學科、日后工作和繼續(xù)學習,對于弘揚民族優(yōu)秀文化和吸收人類的進步文化,都具有重要意義。我國素質(zhì)教育的提出已有好幾個年頭了,但不少教師還是沒有好的教學方法。果真沒有好的教學方法嗎?其實,語文教法是最靈活的,可謂“花”樣百出,在此擺幾樣供大家參考。
一、“多媒體”式。即運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和音像圖片資料,讓學生聽錄音、看圖片、觀影像。如今音像、圖片資料豐富多樣,為師者只要用心去收集,總能找到與課文相關(guān)的資料,然后在學生面前亮亮相,使其耳目為之一新,新鮮好奇感油然而生,學習興趣大增。如果條件限制,組織學生看錄像有困難,那么放錄音,讓學生感受名師的朗誦,總還是可以的吧。
二、配樂欣賞式。語文總免不了要朗讀,朗讀篇目多為詩歌、散文,讓學生在理解文章意境和所表達感情的基礎上,自己挑選音樂來配,看誰的配樂與詩文的內(nèi)容、意境、感情、主旨最吻合。音樂是學生喜愛的,詩文的意境美是學生不太容易掌握的。利用藝術(shù)相通的特點,把二者結(jié)合起來,既是語文課又是美學欣賞課;既學語文知識,又受到美的熏陶。
三、課本劇表演式。即把故事情節(jié)較強的課文改編成課本劇,然后組織學生排練,最后在課堂上表演,此法雖然麻煩,但學生參與積極性不減。演的人高興,看的人開心,教師在其中只要做適當?shù)狞c撥,那么學生對課文的印象就會刻骨銘心。
四、分組辯論式。把學生分成正反兩方,教師做主持,結(jié)合課文設置辯題,讓學生來個唇槍舌劍,通過一番辯論,使辯者、聽者都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這比教師單一的解說,效果要強好幾倍。
五、“答記者問”式。挑選成績、口才俱佳的學生作為教師代言人,接受其他學生的發(fā)問,問題當然源于課文,不是亂問一通。代言人回答不了的問題,就由教師出面解答。這樣一問一答,一答一問,許多問題就不再是問題了。此法活躍了課堂氣氛,提高了學生學習積極性。
六、知識競賽式。把課文內(nèi)容化解為若干知識點以競答形式考學生,并對勝者給予適當?shù)莫剟睢_@樣一來,學生不是在教師條分縷析的講解中了解課文內(nèi)容,而是在教師指導下,參與準備過程中,既掌握課文內(nèi)容,還了解與之相關(guān)的許多知識,同時也鍛煉了多方面的能力。
七、“以生為師”式。就是反串角色,讓學生當老師,出卷子、批改作業(yè),甚至代上課。為此,教師應加強學法指導,從學習策略上引導學生自主地尋覓學習語文的科學方法,還要讓學生明確教師的教法。在考試前,可讓學生自己出一份試卷,不僅調(diào)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而且通過梳理知識,分析總結(jié),鍛煉思維能力,真正達到復習目的。此外,作文批改大權(quán)也可交給學生,讓他們進行自改和互改,互相學習,取長補短。
八、“小插曲”式。一堂課可以安排幾分鐘開展一些小活動。如:
1.課前2分鐘講話。讓學生講一則成語故事、一個笑話或一條新聞。這樣可促使學生關(guān)心時事,多看課外書,培養(yǎng)、鍛煉學生的膽量和口才。
2.一句名言賞析。由教師提供一句名言,抄寫在黑板上,并加以賞析,讓學生領(lǐng)悟到名言精妙的語言藝術(shù)和為人處世的哲理。日積月累,學生的語言和思想皆能獲得豐收。
3.朗讀訓練。朗讀全文或朗讀片段,集體朗讀或小組、個人朗讀。時間3~4分鐘,要求讀準字音,掌握好語調(diào)和節(jié)奏,還要讀出感情。這樣一來,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讀書習慣,又能培養(yǎng)他們的審美情趣。
九、課外活動式。通過組建文學社、讀報社、小記者團、曲藝團、演講團、影評團等興趣小組,開展豐富多彩的課余活動,使課內(nèi)課外相輔相成,形成“大語文”的學習環(huán)境。在這種環(huán)境中,學生情操得到陶冶,視野得以開闊,才干得以增長,個性得到健康的發(fā)展。
當然,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花”樣還很多,只要我們思想解放一些,膽子更大一些,“花”樣也;就不難找到,而且會使其更“花”更;“像樣”。
(作者單位:福建省德化第3中學)
責任編輯/倪軍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