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教學原則雖然已被廣大教師認同,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卻由于教師的時常“越位”,無法保證和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學生的學習動機、態度和興趣直接關系到教學的效果,因此,尋找一條捷徑并引導學生獲得成功就成了教師的一個重要責任。主體問題是課程改革及教學改革亟待解決的問題,把握學生的學習動機,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擺在教師面前的一個難題。基于以上的認識,我在課堂教學中主要做了以下幾方面的嘗試。
一、讓學生多想一想
學生是否愿意自主學習,要看教師是否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應依靠學習興趣來激發。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注意創設問題情境,巧妙設疑并及時引導學生質疑、釋疑,以此來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如,講述植物個體發育時,教師拿出玉米和黃豆的種子,讓學生想一想:種子的結構包括哪幾個部分?其主要部分是什么?新植物的幼體指的是哪部分?能否知道它們的由來?進而又引出花的結構……當教師實物投影出一朵花時,引起學生的極大興趣,學生自然而然地會想:雄蕊和雌蕊的結構怎樣?傳粉過程怎樣?何謂雙受精?發育的起點是什么?通過反復的設疑,再通過學生不斷釋疑,來啟發、引導學生,使學生對植物個體發育的來龍去脈有了深刻的了解,讓學生主動積極地思考并總結出結論。
二、讓學生多比一比
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成功體驗,是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的關鍵所在。因此,課堂上把握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特點,將課后的練習或新課開始前的提問、新課結束前的提問改成小型競賽活動,以小組或個人為單位進行必答、搶答。題目的設置要難易結合,讓全班的學生都參與到其中,以集體的力量帶動個別的學生,全面調動不同知識水平學生的積極性,使課堂充滿活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努力最終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
三、讓學生多試一試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親自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知識興趣的重要條件。因此,課堂教學中可充分利用學生的自我表現欲,創造條件讓學生扮演教師的角色,使學生在角色的轉換中學習,這樣,更能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例如:講完一節課后,可以讓學生充當教師的角色來總結本節課學習的主要內容或問題的思路及審題的要點。另外,還可以根據教材的內容創造條件,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講膝跳反射時,可讓同桌兩位學生一個扮演“實驗者”,一個扮演“被實驗者”進行實驗。這樣一來,學生由于新奇而參與,由于急于表現而積極嘗試,不僅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還能鍛煉學生的口才、膽量和邏輯思維的能力。
四、讓學生多動一動
陶行知先生倡導教育要培養出“手腦雙揮的人”,其強調的就是學生動手的重要性。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觀察和實驗是生物學的基本研究方法。因此,在教學中除實驗要求每一位學生都動手做以外,還應時刻注意培養學生平時的動手習慣和探究能力,讓學生將書本上的知識用于實踐,并用實踐來驗證書本知識,使學生不但鞏固了書本上的“死”知識,而且把“死”知識變成了“活”知識。
五、讓學生都議一議
傳統的教學觀念,是把學生看成了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不注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課堂上只有少數學習優秀的學生參與,無法讓教學質量得到全面提高。最佳的學習方式是合作式學習,這種方式非常有利于學生的主體參與,即根據所傳授的知識特點進行分小組合作討論,通過討論得出一致的意見。如:講內環境時,可以提出:內環境成分之間關系如何?構成人體的各種體液中能相互滲透轉變的是什么?毛細血管和毛細淋巴的內環境是什么?組織液中的水分過多會出現何種疾病?再比較一下提出:為什么缺鐵?紅細胞數量過少會造成貧血和內環境成分之間有無聯系?通過合作討論可以使小組中不同背景和學力的成員間優勢互補,通過學習方法和策略的交流與碰撞,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
(作者單位:大興安嶺地區教師進修學院)
責任編輯/張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