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筆者有幸聽到了兩位教師講授同一篇課文,即郁達夫的散文《故都的秋》。兩位教師的課應該說均是經過認真準備的,板書規范,課講得也不錯,運用了多媒體進行教學,組織教學規范。一位以“對比法”為切入點,來講散文形散神聚的特點;另一位以課文對北國的秋、南國的秋的描述手法為切入點,來講解文章的特點,讓學生理解課文的主旨是描繪、贊美故都的自然秋色,抒發了作者向往、眷戀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一絲憂郁之情。兩節課可以說是殊途同歸,完成了教學任務。可是,一節課下來細一品味“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悲涼”一詞落實到哪了呢?能像二位教師所問學生“悲涼”一詞在課文中是頌秋還是悲秋(學生齊答是頌秋)?再加上文中說“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這樣一看,總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
回校后,經查閱資料、翻字典、看原文,方得到正確答案。“悲涼”一詞,在課文中并非它的本意(悲涼、凄涼之意),而應是肅殺、寒冷的意思。為什么呢?散文《故都的秋》是郁達夫于1922年7月從日本東京留學回國,輾轉北平、武昌、廣東、上海、杭州尋找救國救民的真理,并在1934年8月回到北平后,于8月17日應朋友王佘之邀而寫的一則散文。寫景狀物,寄情于景,形散神聚是散文的特點。文中“悲涼”一詞的運用,既概括描述了故都之秋自然的寒冷,又表達了故都萬物對秋之冷的感受,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孤獨、憂郁的傷感情懷。課文中秋槐的落蕊,秋蟬的殘鳴,秋雨中都市閑人的對話“一場秋雨一層涼啦”,就是最好的例證。如果說課文中“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一句,為全文定下了基調,是貫穿全文的一條紅線的話,那么“悲涼”一詞就是統領后文、揭示題旨的文眼。由此可見,“悲涼”一詞在文中有著一發千鈞的作用。它有助于讀者理解郁達夫贊美、眷戀故都秋之情的真切及其字里行間流露出的孤獨、傷感的情懷。“悲涼”一詞,是作者獨具匠心的用筆之處,是教師應關注、研究的關鍵所在。不僅不應一帶而過,反而要精講、詳講,讓學生充分展開研討、理解。否則,21世紀的學生怎能理解20世紀30年代的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散文的深刻主題呢?
解答學生的疑難是教師的天職。課文中重點、難點的地方,一定要詳盡地解答,不厭其煩地講,讓學生展開討論。只有這樣才能解決好是教教材還是用教材教的問題,并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探究意識,使學生挖掘作品的內涵和立意,理解其精華所在。把閱讀與寫作課上成思維課、實踐課、人文教育課。尤其是在提倡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創新意識的今天,語文教學工作者一定要“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引自課標),掌握其規律,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創新,解決好接受性學習和創新性學習之間的關系。應當認識到,目前強調創新性學習,是針對現實教學中過分強調記憶式接受性學習的問題而提出來的。創新性學習是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但不是惟一的方式。接受性學習的指導性、可控性特點,以掌握科學知識為基本任務的特點,科學性與人文性統一的特點,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關注的特點等,均是創新性學習方式不可取代的。切忌在教學中因為目前提倡創新性學習方式而不敢使用接受性學習方式。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農墾職業學院)
責任編輯/倪軍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