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專家認為,我國要想進一步改善外資引進工作,必須注意從市場經濟體系、法律體系、投資管理體制、國內市場開放、吸收外資方式和政策限制等各方面找問題并尋求解決途徑。從長遠看,外商投資由潛力變為現實需克服以下六大制約因素:
首先是我國尚未形成完整的市場經濟法律體系。不同所有制造成的市場準入和信貸稅收等方面的差別待遇、行政管理為主造成的透明度不夠,法治化薄弱、開放水平低造成的與國際慣例國際規則不吻合等,使我國現行法律制度在立法基礎、法律規定等方面不適應市場經濟和外商投資的要求。
其次是審批制為中心的管理體制和管理方式限制了外商投資進入和運營。過多的投資管制(體現為企業建立的多環節審批)、過多的經營約束(體現為企業經營權、經營范圍、原材料采購和產品銷售等的政府規定)和頻繁的政策變化等成為企業經營不能承受之重。
第三是新的投資領域拓展緩慢。如果服務貿易領域的開放根據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承諾積極推進,而不是僅僅“試點”,那么這些領域的外商投資將會在短時間內有大幅度的增長。因為這些領域目前開放度極低,有的雖然開放了但僅是“試點”,遠沒有形成規模,有的則還是禁止外商投資的,新開放的領域(如電信)大約在相當長時間內仍是以往“試點”的循環。
第四是難以采用新的外商投資方式。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滯后造成資產無效率無效益沉淀,難以通過股權轉讓或出售等方式引入外資,缺乏基本的法律法規和市場化的產權交易市場及相應的中介服務組織也使外商投資不能順利進入。
國際資本的流動,80%以上是通過并購的方式實施。而我國目前無法用并購的方式,因為操作上是完全納入外資投資審批的。面對外方日漸增強的增資擴股趨勢,簡單地從政策上加以限制,恐怕不是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做法,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趨勢日趨明顯、中國已經加入世貿組織的今天。
而要解決這一問題,首先必須搞清楚吸引外資究竟要得到什么。如果答案是增加稅收,增加就業,引進技術,轉換機制,提高水平,那么股權比例就顯得沒那么重要。當然,這一結論的前提是在競爭性領域,真正關系到國家經濟命脈和經濟安全的領域,控股權仍是我們的最后屏障。其實,不管合資雙方的分歧有多大,起碼有一點是一致的,那就是把企業做大,獲取更多利潤。基于這一共同點,對于單個企業,不管目前經營狀況如何,外方有增資擴股打算,中方不必如臨大敵。
第五是缺少承接外商投資的有效載體。國有企業與外商投資在體制、機制上難以融合,鄉鎮企業、民營企業在資金、技術、管理、市場網絡等方面難以與高水平的外商投資匹配,今后可能是吸納外商投資著力點的民營企業更還有投資市場準入和審批管理上的限制。
第六是傳統引資優勢在降低而新的競爭優勢還遠沒有培育起來。勞動力、土地等廉價生產要素吸引力相對減弱,國內市場持續低迷也使市場吸引力下降,但技術創新能力不足、勞動力素質較低、市場機制不健全、市場競爭不規范、服務體系不完善并且效率低服務差收費高等沒有根本改善,投資環境缺乏總體競爭力。
這些問題的解決,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而需要艱苦的工作。并且由于涉及到現有體制深層次的問題,必然引起利益分配格局的大變化,使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任務更加艱巨、復雜,不能期望兩三年內順利完成。如此,其對吸收外商投資的效應也不可能立時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