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2002年中國的外匯儲備達到3000億美元。面對國內外不少學者對外匯儲備“成本”的關注有關方面負責人回答說,“外匯儲備當然是越多越好。”
這位負責人從三個方面闡述了中國持有大量外匯儲備的戰略意義,首先,這是抵御國際風險的堅實物質基礎,沒有這么多的外匯儲備,我們應對國際的一些挑戰難度就會比較大。其次,這是中國經濟走向更發達階段的一個重要推動力。對于調整結構、深化改革、提升技術等諸多方面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第三,這也是人民幣最終實現完全可兌換的一個必備的條件。沒有充足的外匯,人民幣要走向世界也是不可能的。
筆者注意到,報道中這位負責人的談話,沒有提到過去經常強調的理由如: 外匯儲備有助于“吸引外資”,“利息增值”等。筆者認為,這位負責人引述的外匯儲備的好處,有一定根據和新意,然而似乎缺少更為定量化的研究依據。中國外匯儲備“越多越好”的說法,更難經得起嚴謹的推敲。
我們知道,外匯儲備作為抵御國際風險的物質基礎,會遵循“邊際效益遞減”的規律。也就是說,中國外匯儲備由零增加到1000億美元時抵御國際風險的效用,要比外匯儲備由3000億美元增加到4000億美元的相對邊際效用要大。
同樣是1000億美元,添加到10000億美元外匯儲備余額(假設) 上,對中國整體國家利益的貢獻,可能就更微不足道了。
從另外一個角度看,中國外匯儲備的獲得,是以出售人民幣資產或勞動為代價的,而不是白撿的。外匯儲備相對于 GDP 的增加,意味著其他類型國有凈資產占總凈資產的比例減少。
而外匯儲備的增加,“對于調整結構、深化改革、提升技術等諸多方面都發揮著”怎樣的“重要的作用”,似乎還缺乏足夠具體事例和數據的佐證,多少帶有一廂情愿的成分。
中國外匯儲備雖不一定“過剩”,但有必要注意其機會成本。
有關外匯儲備的“最優規模”,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不是一個簡單的論斷就可以合理解決的。所謂“最優”,是相對于某種目標函數而言,而到目前為止,國內對于持有外匯儲備想要達到什么樣的目標,實際上并沒有共識。比如說如果目標只是防止人民幣貶值,那么外匯儲備多多益善(同時遵循“邊際效益遞減”的規律); 如果目標是讓外匯儲備本身增值,那么外匯儲備應該盡量投入有升值潛力的貨幣(包括人民幣)。另一方面,即使目標函數已經確定,為使之優化,需要調節的不僅僅是外匯儲備這一個變量,還包括國內投資環境、金融政策與風險等等其他變量。影響目標函數的參數,可能還包括某些難以預測的外界因素,如美國政府赤字、外貿逆差的未來趨勢以及美元的長期走勢。
從操作意義來說,筆者認為,中國外匯儲備的投資應該考慮: 怎樣向國內發展傾斜,才能既保證投資收益,又同時為本國勞動者和納稅人服務。一味用外匯儲備來支持美國的國債和財政擴張,對于中國整體的國家利益到底有多大貢獻,則很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