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實現2020年經濟總量比2000年翻兩番的目標,中國經濟必須在今后長達18年的時間內保持7.18%的持續高增長,這可能嗎?對此,多位政府官員及經濟學家的回答明確而肯定:完全有可能,甚至將超過既定目標。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夢奎表示,只要認真貫徹執行中央的有關部署,切實推行中國的工業化、城市化和市場化進程,年均增長7.8%、經濟總量翻兩番的目標完全有可能實現。
國家經貿委投資規劃司司長甘智和說,今后18年內,有的年份也許只有6.8%,但有的年份也可能達到8.2%甚至更高,這都是不確定的,但總量翻兩番的目標是一定能夠實現的。
北京天則經濟研究所理事長茅于軾的回答很干脆:“不但可能,而且將超過7.2%。”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董輔礽的回答更簡潔:“沒問題。”
那么,實現持續高增長的支撐點在哪兒?對此,國家信息中心發展研究部副部長徐宏源分析說:大勢使然也。
從世界各個工業化國家的發展進程來看,當人均GDP由800美元向3000美元過渡時,這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將步入一個“高速增長通道”,日本在上世紀50年代初期到60年代中期、亞洲四小龍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中期完成了這一過程,從發展經濟學的角度來說這叫“大道定理”。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一部副部長馮飛說,在內外兩大因素的作用下,中國經濟完全有可能保持長達幾十年的較高速增長。
從內部來看,經濟系統內部本身的力量在不斷增強。首先是投資增長在加快,而且非政府投資正在不斷增長。從1998年實施積極財政政策以來,6600億元的政府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效應非常明顯。現在,政府投資規模并沒有擴大,但整體規模卻在不斷擴大,來自計劃外的和民間的投資正在逐年增加,這將對經濟的長遠發展產生深刻影響。
其次是經濟結構正在發生可喜的變化,新的消費熱點、新的經濟增長點正在形成,一批以汽車、住房、電子、通訊、機械制造為代表的高增長產業群已開始形成。
他說,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發生后,國內出現了主導產業空白期,經過幾年的累積發展和加入世貿組織的促動,汽車、住房和機械制造等產業煥發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而一些新興產業如電子和通訊等也正在形成規模效應。
以汽車產業為例,美國從人均GDP3000美元到20000美元,汽車對經濟增長的拉動持續了25年的時間,而且現在由于更新量巨大,汽車仍然是拉動經濟的重要力量。日本同樣如此,汽車消費拉動日本經濟增長持續了30多年。2002年是中國的“汽車消費元年”,一旦啟動,其能量釋放將可以持續一、二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
馮飛說,從外部因素來看,出口和外需也出現了較快增長,在美國、日本和歐盟三大經濟體較為低迷的時期,中國2002年的出口有望達到5000億美元,這超出了很多人的意料。
另一方面,外資進入中國的速度在加快、總量在增加,2002年全年吸收的外資總量將突破500億美元大關,將首次超過美國而躍居世界第一位。
徐宏源補充說,我國的“體驗經濟”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文化需求將培育出包括旅游、娛樂、教育和培訓等許多新的經濟增長點。另外,高科技、IT設備制造及電信服務等信息化產業的發展,也將成為新型工業化過程中經濟增長的內在支撐點。
徐宏源說,要保持這么長時間的快速增長,必須要從根本上減少束縛。首先就是要打破體制障礙,繼續大力推進管理體制、政府行政、國有企業、金融體制等方面的改革。其次是要打破行業壟斷,拓寬民營經濟的準入領域,進一步釋放生產力,通過競爭來增強經濟活力。三是要加快發展第三產業和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國家在產業政策、稅收及信貸政策上予以傾斜,盡可能多地消化剩余勞動力,同時想方設法提高農民收入與推進城市化進程。
此外,還要密切關注國際政治、經濟形勢可能對中國產生的影響。在短期內,應當注意美元及日元匯率波動可能對中國經濟的影響,還要注意美國對伊拉克動武可能帶來的短期經濟衰退;在較長時間內,要關注石油、水等壟斷性資源可能引發危機等等。
馮飛說,要實現長達18年的經濟高增長,必須用“工業化”和“城市化”兩個輪子來驅動,二者要協調發展。
茅于軾說,問題很多,發展的積極因素也很多,我只強調一點,現在最重要的是要趕快啟動國內金融市場的改革,使資本真正活躍起來,發揮作用。現在中國的資本很多,勞動力也很多,但這兩大要素現在都不能有效地發揮作用,更不能相互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