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世界經濟復蘇只是一種“乏力的復蘇”。世界經濟全面復蘇會在2003年下半年出現;全年經濟增長可能提高到3.7%左右。世界經濟不平衡發展的各種特點會在2003年得到發展;其不確定性、不穩定性和反復性將會有進一步的表現。
一
在判斷2003年世界經濟形勢時,有3個因素是必須考慮的。
第一,對2002年世界經濟走勢要有一個基本的判斷,因為2003年的世界經濟是2002年世界經濟的繼續和發展。
2002年的世界經濟形勢大致可以用4個字來概括,這就是“緩慢復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估計,2002年全球經濟增長率可達2.8%。如果說,2001年的全球經濟衰退比以前多數衰退更為和緩,那么,2002年的復蘇是一種緩慢的復蘇。有的經濟學家稱之為“乏力的復蘇”。
2002年的世界經濟所以復蘇乏力主要由于3個原因:
一是美國經濟復蘇緩慢。美國經濟復蘇所以緩慢主要由于兩個原因。一是上世紀90年代以信息技術和產業為代表的新興產業部門生產過剩和股市過熱的程度比我們原先估計的更為嚴重。人們對2001年美國經濟的衰退由于其程度緩和而高興,但在某種意義上講,正是由于衰退程度和緩未能使過剩的生產充分“消腫”而使2002年的復蘇只是一種“乏力的復蘇”。2003年美國經濟能否出現比較強勁的增長,在相當程度上決定于2002年美國經濟能在多大程度上“消腫”。
二是歐洲經濟增速放慢,日本經濟復蘇無期。估計2002年歐元區GDP全年只增0.9%,比4月份IMF《世界經濟展望》中的預測低大約0.5%。日本經濟目前雖然已經停止惡化,但全年GDP仍有可能下降(預計為0.5%)。
三是巴西、阿根廷等拉美新興工業經濟體深陷于經濟金融危機之中。其中阿根廷正經歷其經濟史上前所未有的收縮,在到2002年底的4年里,預計經濟產出將累計下降20%以上,這是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期間的兩倍。預計拉美經濟會在2002年全年出現下降趨勢。
2003年上述三方面的情況都會出現一定程度的好轉,但無論哪一方面都不會出現奇跡。20世紀90年代美國的投資“爆炸”,特別是在電訊業方面投資過度,常常是因為有很高的回報率。但過度投資的結果使企業的開工率和設備利用率下降,它使信息產業的復蘇時間會相對滯后。2002年美國經濟的增長是靠住房等消費而不是靠投資的增長實現的。由于經濟增長緩慢和失業率提高,沒有投資增長支撐的消費增長能維持多久至今仍然是個問題。在外國投資方面,這兩年,外國對美國的直接投資呈明顯下降趨勢。2000年美國吸收外國直接投資3000多億美元;2001年減到1080億美元,減少2/3;2002年上半年減到196億美元,其中第2季度只有86億美元。2002年,由于金融市場動蕩、國債收益率下降等原因,國際金融資本反而進一步撤出美國。僅7月份,美國證券資本凈流出額就達500億美元,大大高于“9·11”當月的流出額(300億美元)。這是美國單月撤資的最高記錄。2003年美國的投資環境如果不發生大的變化,上述情況會有所改變,但要恢復到衰退前,即2000年水平的可能性不大。這些都會抑制美國經濟增長速度的提高。
2003年歐洲經濟的增長速度會高于2002年,但2003年不是歐洲經濟的高速增長年。2003年歐盟將把經濟的著力點放在鞏固內部一體化和擴盟上,主要不是提高經濟的增長速度。德國是歐洲經濟增長的火車頭。但世紀之交的德國經濟卻遇到結構調整受阻和失業現象更趨嚴重等問題。德國聯邦勞工局近期公布的報告說,德國東部地區2002年的失業人數將達140萬人,成為德國統一12年來東部就業形勢最嚴峻的一年。整個德國的失業率目前已接近10%。政府為緩解失業問題增加開支將成為2003年德國財政的一大重負。
2002年日本經濟大致已走到谷底,但結構調整仍然任重而道遠。據日本財務大臣透露,日本政府將在2003年4月1日起的財政年度里,推出大規模的減稅方案,減稅金額超過1萬億日元,減稅對象以企業為主,期限兩年。這一計劃能在多大程度上刺激消費和投資,目前還難以估計。
第二,要正確判斷和客觀估計新一輪科技革命對經濟增長的潛力和影響。]
目前發達國家信息產業的發展雖然處于低潮,但這不等于信息產品和產業的生命周期已經到了盡頭。有人認為,半導體芯片每18個月其容量就會翻倍增加,價格也會隨之下降。這種趨勢仍在繼續。這是技術應用的推動力。另一方面,存儲技術的發展也很快,這兩者加在一起將支持信息技術在一段時間里繼續發展。但也有一種看法認為:對于美國來說,信息產業發展的高潮已經過去,目前正處于兩次產業革命的間歇期。“信息技術產業的壟斷利潤下降,對該產業的投資熱情減退,而極可能主導下次產業革命的生命生物技術的創新還未達到產業化和商業化的程度。”由于缺乏有力的主導產業,經濟較長時間的強勁增長變得比較困難。
第三,要正確估計發展中國家對2003年世界經濟的影響。
2002年的一個特點是:在發展中國家中間,不但新興工業經濟體和最不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在擴大,新興工業經濟體內部的發展情況也出現明顯的差別。當阿根廷和巴西都陷入經濟金融危機的時候,亞洲新興工業體卻出現比較強勁的增長勢頭。2002年,亞洲地區的經濟增長率可望達到6%。除中國和東亞外,前獨聯體國家、東歐和非洲是2002年世界經濟中的亮點。這種情況在2003年大體會得到保持。特別是中國經濟還將保持高于7%的高速增長,成為推動亞洲經濟發展的火車頭。英國一家老資格的研究所認為:中國和印度對2003年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將高達1/3。
二
2003年的世界經濟將以發展不平衡為其重要特點。
這種發展不平衡主要有兩個內容:地區和國家類別的發展不平衡和不同階層間的發展不平衡。
就增長速度來說,2003年世界經濟發展將具有“東高西低”的特點,即發展中國家經濟的增長速度高于發達國家。2002年一個令人注目的特點是,在發展中國家中間,不但新興工業經濟體和最不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在擴大,新興工業經濟體內部的發展情況也出現明顯差別。2003年,前面這個特點(新興工業經濟體和最不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在擴大)將繼續保持并進一步發展,后面這個特點(新興工業經濟體內部的發展情況也出現明顯差別)可能會有所緩解。
2002年后半期,在美國支持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同意向阿根廷提供300億美元的貸款以解決后者的金融危機。這筆錢主要將在2003年發揮作用。拉美地區金融形勢仍將處于不穩定的狀態,但2002年那樣的金融動蕩和危機可望程度不同地得到緩解。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地區仍將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除此之外,東亞在擴大內需和探索符合本地區和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方面將跨出新的步伐。這將對拉美等地區正在進行的同樣性質的探索產生積極影響。
在發達國家內部,2003年美國經濟增長速度會超過歐洲和日本。目前各國際機構都已調低對這些國家2003年經濟增長的預測數字。一般認為,2003年美國經濟增長速度不會超過2.5%,歐元區的增長速度不會超過2.1%。在歐元區各國中,德國的情況最令人擔憂。在歐元區的產出中,德國占1/3左右,但2002年德國的GDP估計只能增長0.4%,2003年也不會高于1.7%。日本目前的情況雖然有所好轉,但2003年增長前景是否會出現,從而結束長達10年之久的增長停滯局面,仍然難以肯定。中國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取得重大成就,但日本10年來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卻失敗了,既浪費了大量財政資源,又造成相當于GDP140%的債務,成為發達國家中負債最多的國家。日本的問題不能靠宏觀經濟政策的調節來解決,而“需要采取克服長期結構性障礙的果斷行動”。2003年日本能在這方面取得多大進展,人們并無把握。
2003年,世界范圍內的貧富差距將呈現進一步擴大趨勢。西方國家主導的經濟全球化造成的兩極分化雖然引起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2002年8月26日至9月4日在南非約翰內斯堡召開的可持續發展首腦會議上,要求“管理”和“約束”全球化的呼聲很高,但發達國家并未做出實質性的反應。迄今為止,縮小全球貧富差距的呼聲主要還停留在口頭的號召和書面的決議上,采取的實際行動并不多。前不久,OECD30國一致認為,目前階段規范和調控全球化是“很困難的”。這無疑給世界反貧困化運動潑了一盆冷水。
三
2003年世界經濟中的不確定性、不穩定性和反復性將會有進一步的表現。
首先,2002年就已存在的美國大公司丑聞、全球股市的暴漲暴跌和拉美金融風暴等問題并未完全解決,美國企業制度和監管體系的改革剛剛開始,現在又出現美國對伊拉克動武和中東局勢是否會失控的問題。據美國一家企業經濟研究機構的估計,如果有50%的可能戰爭不會發生,美國經濟下一年度預計增長2.4%;如果有30%的可能對伊拉克動武成功,美國經濟可能增長2.3%;如果戰爭使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等產油區遭到嚴重破壞的可能性有15%,美國經濟可能只有1%的增長。不管局勢會如何發展,2003年油價對經濟的影響會進一步擴大。這些不同領域的不確定和不穩定因素一個接一個發生,相互交叉,對經濟產生了非常復雜的影響,使2003年世界經濟復蘇的步伐和程度蒙上了不確定的陰影。
面對世界經濟形勢的這種特點,許多國家會進一步在3件事上做文章,這就是:1、擴大內需;2、實行多元化的對外經濟貿易政策;3、加強地區經濟合作。在加強地區經濟合作方面,東亞和美洲地區的區域合作進展將最令人注目。
2002年,東亞經濟合作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年底,“10+1”領導人會議簽署了《中國與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2003年初將全面啟動自由貿易區的談判,并全面啟動湄公河流域的開發。現在,有關國家都已同意,開發湄公河不應以犧牲下游國家利益為代價。“10+3”起步雖晚,但起點高,進展快,它將使美、歐、亞三足鼎立的世界經濟格局進一步趨于明朗。
2002年,拉美地區一體化有實質性的進展。7月26日至27日在厄瓜多爾港口城市瓜亞基爾舉行了第二屆南美國家首腦會議,與會領導人共同簽署了《瓜亞基爾關于一體化、安全和基礎設施發展的共識》的聲明。會議進一步強調了地區基礎設施一體化和能源合作在振興地區經濟中的戰略作用。與會各國領導人一致認為,會議為南美地區的一體化開辟了新的道路。另一方面,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南擴的步伐在加快。智利可望在2002年底或2003年初加入北美自由貿易區。2003年將是世界各地的區域經濟合作有重要發展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