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我國股票市場被人為分割為流通和非流通兩部分,二元股權結構的存在,造成市場的不統一,上市公司有效的公司治理結構難以確立,股票市場功能難以深化,并從制度根源上產生了中國股市的過度投機,市盈率的畸形。這對證券市場的長期發展是不利的。2001年6月13日,國務院發布了《減持國有股籌集社會保障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國有股減持方案嚴重損害了證券市場的公平原則,引發了股市全流通并軌必然會帶動流通股股價下跌的股民預期,造成股市長期低迷。2002年6月24日,國務院決定,對國內上市公司停止執行利用證券市場減持國有股的規定,并不再出臺具體實施辦法。雖然不通過二級市場減持國有股已經得到政策明確,但股權結構的缺陷使未來的股市政策仍然存在著較多的不確定,導致投資者缺乏長期投資的動力,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股票市場的活躍和投資者的信心。因此,從長期看,優化股權結構,推動國有股減持和非流通股流通是規范股份經濟和股票市場發展的根本舉措,也是中國股票市場與國際接軌的基本要求。管理層一定要解決好流通股與非流通股人為割裂的二元結構問題。但由于國有股通過二級市場減持和全流通是一項探索性工作,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牽涉到相關各方的利益,在較短的時間內,難以制定出系統性的、市場廣泛接受的的實施方案。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將是新一屆政府的必然選擇,政府不會貿然采取措施來觸動國有股減持或流通股與非流通股并軌這一極為敏感的問題,因此,2003年政府出臺通過二級市場減持國有股或流通股與非流通股并軌方案的可能性極小。
盡管通過二級市場減持國有股在2003年不可能取得突破性進展,但是隨著《上市公司收購管理辦法》、《上市公司持股變動信息披露管理辦法》、《關于向外商轉讓上市公司國有股和法人股有關問題的通知》和其他與上市公司收購有關的配套文件及一系列規范并購重組的法律法規陸續發布實施,尤其是十六大提出的建立新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將為國有股的轉讓創造法律和制度條件,從某種意義上說,國有股減持和流通的前提是產權清晰化,在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將分別代表國家履行出資人職責,享有所有者權益,國有企業所有者缺位問題將得到解決,并將大大調動地方政府的積極性,有利于減少行政干預、提高資本運營效率,有利于國有資本從競爭性行業中的退出、吸引民間資本和外資的進入,國有股權可以通過協議轉讓的方式轉讓給民營資本和外資,也可以通過MBO方式轉讓給上市公司管理層,國有股轉讓有可能大大提速。2003年,國有股轉讓提速為新的重組帶來新機會,并對優化上市公司股權結構,提升上市公司質量產生重要影響。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國上市公司以市場化為取向、融入國際產業整合為目標的新一輪并購重組將大規模展開,新一輪并購重組無論在深度、廣度還是持續時間上都將遠遠超出以往的并購活動,從而為上市公司、投資者及其他參與主體提供新的市場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