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FII政策出臺后,很多家外資金融機構對此表示了極大的興趣,并躍躍欲試,正在做積極的前期準備,據2002年12月23日中證報報道,證監會已收到5家中資商業銀行、3家境內外資銀行的QFII托管人資格申請,有30多家境外金融機構表達了申請QFII資格的意向。其中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已表示,將盡早到證監會提出申請,爭取成為第一批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這表明境外機構投資者對中國證券市場未來的發展前景是很有信心的。
2002年11月7日出臺的《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投資管理暫行辦法》(以下進程《辦法》)對合格投資者申請人規定的資格條件之一是,申請人所在國家或者地區的證券監管機構已與中國證監會簽訂監管合作諒解備忘錄,并保持著有效的監管合作關系。近日中國證監會相繼與南非、荷蘭和比利時的監管機構簽署了《證券期貨監管合作諒解備忘錄》。截至2002年11月26日,中國證監會已與19個國家(地區)的20個證券(期貨)監管機構簽署了監管合作諒解備忘錄(如表1所示)。其中,歐洲國家最多,有9個,占總數的47.37%,其余的分別是亞洲4個國家和1個地區,北美洲1個國家,南美洲1個國家,大洋州1個國家,非洲2個國家。通過簽署監管合作諒解備忘錄,中國證監會與這些監管機構在信息共享、跨境執法協助和經驗交流等方面進行有效的合作,不但可以進一步促進我國資本市場在加入世貿組織后的對外開放與合作,而且可以為合格投資者境內證券投資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條件。據此我們可以判斷,合格投資者的申請人將從這些國家或地區中產生,并且歐資機構可能會捷足先登。

首批QFII機構可能會花落誰家呢?可以預計,歐資機構被列入首批進入國內A股市場的QFII行列的可能性很大,瑞銀華寶的高調出擊就是最典型的代表。該公司北京首席代表楊凱表示,\"首批具有QFII資格的境外機構有多少沒有關系,關鍵是我們能否成為其中之一\"。實際上,在此前的合資基金管理公司、合資證券公司的申請中已經顯露征兆:在已經正式提交申請的外資公司中,歐資機構占到一半以上。可見,歐資機構對進入國內A股市場大多有著較為強烈的投資愿望。有業內人士分析,一方面,從雙邊的經濟關系看,歐資機構沒有美資機構那么多商業上或其他方面的顧忌,另一方面,它們在規模上也沒有太多的進入限制。
有的專家則認為,根據《辦法》對合格投資者審核條件的有關規定,最先進入國內A股市場的合格投資者可能會是海外中國概念基金和港臺基金。海外中國概念基金過去一直專門投資于中國的產業以及與中國相關的產業,還介入B股和H股,它們長期跟蹤研究中國市場的動態,對中國的國情和企業比較了解,所以會對QFII政策作出快速的反應。港臺基金以前就對內地證券市場躍躍欲試,并有不同程度的介入。QFII政策出臺后,使得已經介入的港臺基金合法化,這會對準備介入的港臺基金起到很大的示范效應。去年,一些在上海設立辦事處的臺灣基金就已經開始研究進入大陸證券市場。此外,新加坡的基金對中國證券市場較為了解,也會對QFII政策作出較快的反應。
從QFII機構的類別來看,境外保險公司和證券公司將會成為首批合格境外投資者。英國資產管理公司施羅德寶源公司副主席雷賢達認為,《辦法》對資金匯入匯出的嚴格限制將會吸引那些側重于長期投資、且沒有贖回壓力的資金率先進入中國證券市場,例如壽險公司的資金和證券公司的自營資金等。而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開放式基金由于面對投資者隨時贖回的壓力,在嚴格限制資金匯入匯出的情況下,可能會較前兩者進入的時間要晚。需要注意的是,境內商業銀行取得托管人資格是境外機構投資者申請QFII資格和投資額度的必要前提,所以在首批托管銀行資格未獲得審批以前,不可能有境外機構投資者申請QFII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