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美國友邦保險公司上海分公司被禁買A股,似乎使中外資保險公司回到了同一條起跑線上,中資保險公司不必再擔心由資金使用差別而導致競爭力落后。其實,問題沒有這樣簡單。上海友邦持有A股風波,再次暴露出中資保險公司在資金運用方面的軟肋。要知道外資保險還能夠利用QFII機制,由境外的母公司來持有A股。根據《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投資管理暫行辦法》規定,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包括保險公司。其進入市場的門檻是,要求境外保險公司的經營保險業務達30年以上,實收資本不少于10億美元,最近一個會計年度管理的證券資產不少于100億美元。
由于《外資保險公司管理條例》要求申請設立外資保險公司的外國保險公司,應經營保險業務30年以上,且提出設立申請前1年年末總資產不少于50億美元,可以預計在華經營的外資保險機構的母公司,大部分都符合作為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的條件。上海友邦被禁買A股,而美國友邦可通過QFII機制買賣A股,中資保險公司仍將在資金運用上\"力不從心\"。
那么,中資保險何時拓寬增值渠道?
證券市場確有風險,尤其是上市公司股利回報較糟的國內證券市場,保險資金直接入市投資的穩定回報率偏低。然而,上海友邦持有A股,間接說明了保險公司對直接投資A股市場的需求。在風險得到控制的前提下,允許直接入市買賣A股,與僅僅獲準間接入市投資,兩者的投資回報還是有一定差異的。特別是2002年下半年以來,國債、企業債券等主要金融投資品種的收益率普遍走低,保險公司更加希望通過直接買賣A股來尋求資金增值。而若中資保險公司資金運用的軟助長期存在,將不僅拉大與外資保險公司間的實力差距,而且不利于保險品種的創新。
中國保監會截至2002年11月底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保險公司的保費收入已達2737.71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878.55億元,增幅47.26%。這一數字遠遠超出了上年全年,2001年全國保費收入為2108.35萬元。在2002年以來的2737.71億元保費收入中,中資保險公司收入2696.68億元,同比增長47.42%;外資保險公司保費收入41.03億元,增幅為37.22%。可見,中資保險公司的資金運用壓力明顯超過外資保險機構。
那么,什么時候才能讓中資保險公司也享有外資保險機構曾經有過的超國民待遇呢?在《保險法》修訂未見突破的情況下,中資保險公司只能寄希望運用《保險法》規定中\"國務院規定的其他資金運用形式\",在適當的時候靈活拓寬保險資金的保值增值渠道。
(選自《中國經濟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