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典的流行又讓媒體誕生一批新的關鍵詞,如檢疫、隔離、消毒和個人衛生等。其實這些詞的歷史也十分悠久,讓我們看看歷史上的檢疫和隔離吧。
傳染病流行范圍很廣
中世紀的歐洲,由于衛生狀況惡劣,城市人口密集,加上連續戰爭,發生過多次傳染病的大流行。公元14世紀發生兩次大疫,稱黑死病(Black death)。據估計,中世紀歐洲死于傳染病者,總數達2500萬人。一些大城市居民死亡1/2,有的甚至達9/10。疾病的流行造成嚴重的經濟衰退和社會混亂,而經濟衰退和社會混亂又導致了疾病的更大規模的流行,形成了惡性循環。
據記載,疫病于1346年蔓延到俄羅斯南部的克里木半島,襲擊黑海沿岸。同年末到次年春蔓延到小亞細亞、埃及和歐洲南部大部地區,波及敘利亞、意大利及法國大部,由此又進入荷蘭、英國,8月傳到愛爾蘭,并由北部意大利傳到瑞士、南德意志,次年席卷全歐洲。1350年侵襲俄羅斯。1353年又返回黑海沿岸。中世紀歐洲傳染病流行范圍之廣,延續時間之長,死亡人數之多,在人類歷史上實為罕見。
病尸晚上運出城市
人們從疫病的大流行中得到教訓,開始注意到接觸傳染。知道直接接觸病死者的衣服、器具,以及從流行地區來的旅行者都可以使疾病蔓延。傳染病的大流行,促使醫學進行新的研究,以尋求防治瘟疫的措施。人們很快便注意到:不衛生、污穢和臭腐之物,有助于鼠疫的傳播。于是在城市實行了嚴格的保持衛生的規章制度,如清掃街道,不允許向街道傾倒垃圾、動物尸體和廢棄物。對病人或疑似鼠疫患者必須實行嚴格的隔離。病人的尸體在晚上運出城市,連同死者的衣服、用具均予銷毀,甚至將鼠疫患者的房子燒毀。這些辦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海綿防傳染和水路檢疫
14世紀后半期及15世紀,歐洲又多次受到鼠疫的襲擊,尤其是意大利首當其沖。這時,由于醫學的發展,人們防疫知識的不斷提高,以及檢疫制度的建立,致使傳染病的流行在某些地區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為了防止鼠疫的傳染,當時醫生身穿奇特的長袍,手戴大手套,鼻前系一塊海綿,海綿吸滿溶有丁香和肉桂粉的醋。在病室中行動緩慢,這樣就會盡可能少地吸到病室中的濁氣。人們發現:傳染病的流行經常由水路反復傳入,于是,嚴格進行港口檢疫。1370~1374年疫病再次流行時,意大利的米蘭及威尼斯兩個城市加強檢疫,嚴禁傳染病患者入境,并輔以其他防治方法,有效地控制了疫病的流行。
游客和麻瘋病人都要隔離
亞得里亞海東岸的拉歌薩共和國則將威尼斯奏效的防治對策加以應用和發展。它首先頒布了對海員的管理規則。指定在距離城市與海港相當遠的地方為登陸處。所有可疑的旅客須在空氣新鮮、陽光充足的環境里停留30天后才準入境。任何與外來旅客接觸過的人要實行隔離。后來,30天的隔離仍然被認為不安全,于是又延長至40天,稱為四旬齋(Quarantenaria),這就是現在通用的名詞“海港檢疫”(Quarantine)的來歷。
11世紀以后,由于十字軍的行軍傳播,歐洲麻風病患者劇增,各地建立了許多麻風院。麻風病人被關在麻風病院里,或者遷移到距居民區較遠,用白十字標記的麻風茅屋里居住。此外,還對麻風患者采取了嚴格的防治措施:如開除民籍,禁止與市民接觸;禁止與健康人講話;不能飲用公共井水;可以定期到街上乞求施舍錢物,但須要時時吹響號角,以引起健康人的注意和回避。并在城市要道設立檢查站,對可以病人進行拘留。到15世紀,由于隔離措施奏效,基本控制了麻風病的流行。
中國人早就很講個人衛生
夏、商時期,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已經開始講究個人衛生,甲骨文中的沫字和浴字,分別是洗面和灑身的象形。從殷墟出土的文物中,還發現有壺、盂、勺、盤、陶槎、銅洗、玉梳等全套盥洗用具。到了周代,人們已知定期沐浴,《禮記》載:“五日則鐔湯請浴,三日具沐。”并有一系列如抹墻、堵洞、藥熏、灑灰、按時掃房等消毒除害的改善環境衛生的方法。《左傳》還有“國人逐彘狗”以防病的記載。原來早在3500年以前的中國,講究個人衛生和環境衛生就已經成為人們的行為規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