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這種本世紀最瘋狂的傳染病爆發式地蔓延,就像一團來勢兇猛的毒霧,迷惑了全球醫學界的視線,也無形中讓國家、城市和人與人之間都處于一種應急狀態,距離由此而產生。后非典時代,怎樣解除信任危機,重拾我們之間的信任?
人際交往危機
林先生三十多歲,是一家外資企業的銷售人員,因為工作關系經常全國各地奔波。前一段時間因緊急任務到廣州出差,當時正值非典肆虐的時候,使得他小心翼翼地做好各項防范措施。他從疫區回來后,在家休息了2周,自覺配合隔離觀察,同時主動與公司電話聯系,交待了工作安排。排除了感染非典的可能性后,這才精神抖擻地去上班。但林先生到公司上班的幾天來,明顯感覺到同事總是回避他,離他座位近的幾個人整天戴著大口罩,他碰過的東西不敢碰,他坐過的椅子不敢坐,辦公室也頻繁消毒,午餐也不邀請他一起去吃了。下班回到住宅小區碰到隔壁鄰居,他上前主動打招呼,鄰居躲躲閃閃,甚至連電梯也不和他一道乘。面對此情此景,他很苦惱,心情變得很煩躁,我又沒有感染非典病毒,只不過是從疫區回來。因為非典,廣州與上海拉開的距離,在林先生身上得到了最大的體現。他問,為什么所有人都這樣不信任我,一味地回避我,這到底是為什么?
環境適應危機
祝女士,某公司辦公室主任,最近她有一個“心結”糾纏著,難以解開。原來她在3年前曾經得過肝炎,后來治愈了,3年來情況很穩定,沒有出現任何癥狀。她一直遵從醫生的囑咐定期復查,以防肝炎再次復發,這件事她沒有告訴單位其他人。今年約定的復查時間就要到了,她顯得很焦慮,因為按公司規定,去醫院檢查和健康狀況都需要登記備案,這樣一來她得過肝炎的事情就會暴露,知道真相后同事們會怎么看待她?還會和她一起吃飯、聚會嗎?越想越焦慮,她覺得當務之急是辭職,她無法適應因為非典帶來的環境改變,惟有把自己關在家里,每天感到單調、乏味,她無奈地自喻為“茫茫人海中的一葉小舟”,內心世界非常孤獨和無助。
醫患關系危機
李大媽六十多歲,含辛茹苦地拉扯著幾個子女長大成人后,自己也因操勞過度身體很虛弱,是進出醫院的“常客”。最近天氣很反常,忽冷忽熱的,她一不小心著了涼,先是咽喉干燥、咳嗽,后來又出現了發熱,并伴有全身酸痛、乏力等癥狀,她和家人頓時緊張得不得了,子女紛紛勸說她到就近的大醫院檢查,可她顧慮重重:聽說非典的主要癥狀是發熱和咳嗽,我會不會是得了非典?到醫院去看病,萬一懷疑是非典癥狀,醫院會把我隔離起來,那老伴的生活怎么辦?小孫子誰來帶?萬一我在醫院里咳嗽,會不會引起別人的懷疑而遭白眼和歧視?如果在醫院里正好碰上了非典病人,那不是交叉感染了嗎……種種擔憂,使得她懼怕到醫院就醫,變得憂心忡忡,精神萎靡不振,病情反而加重了。
沖破非典帶來的心理隱患
以上的三個案例,是非典時期的特殊表現?,F實生活里每個人都不可避免會遭遇兩種狀態:一種為自然狀態,比如人們正常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等;另一種為危機狀態,即一些突發事件,比如火災地震、親人亡故、夫妻離異等。此次非典危機的突然降臨,任何人都可能成為攻擊的對象,也可能成為非典的傳播載體。
首先,我們應建立起與之相關的良好的應變能力,主張在人際交往中設立“無病假定”和“有病假定”兩種溝通模式。在前一種正常情況下,我們可以如往常那樣交談、聚會和娛樂等,這是朋友間基本的信任友好的表示,但在正常狀態下躲躲閃閃,拒絕交往,反而就不正常了。在后一種非典肆虐的危機時刻,應提倡防范病毒傳播的“有病假定”,對朋友、對他人和對自己負責任,就應該自覺地處于“有病假定”的狀態。事實證明,當責任深入每個普通人的血液中,沒有哪一種疫情是不可戰勝的。
其次,在非典時期,人們之間的相互提防不能理解為懷疑;相互回避不能理解為敵視;相互隔離不能理解為無情。如果交往時與往常一樣毫無顧忌地握手、就餐,不注意個人的良好的衛生習慣,甚至疑病時不注意自我隔離等,這才是一種真正的對更多人的生命健康權不負責任,真正的信任危機,我們應重新認識危難時期的信任和責任。
而在非典之后,我們則不應再讓非典曾制造出來的陰影來影響彼此之間的信任,多一分交往,多一分溝通,我們的心理才會更明朗與健康。
重拾信任,我們有很多選擇
最近,隨著非典的控制,城市與城市的距離,人與人的距離,是否可以不再疏遠?在經歷非典的非常時期,我們的城市和人民都不可避免地走向成熟。危機不可怕,關鍵在你如何正視它,如何駕馭它。正如以上三個案例中的主人公和許多普通人一樣,需要盡快構建自己的心理健康保障機制,重拾人與人之間的信任。
關注醫學發展 科學的認知有利于消除對非典的誤區心理。隨著醫學研究的不斷發展,目前政府已采取積極措施阻隔傳染源,非典病毒最終會被人類攻破。要經常搜集正確信息,不要人為地偏聽偏信一些不實傳聞,健康的心態在防病、治病方面有著積極的作用。
改變生活方式 生活要有規律,飲食要有足夠的蛋白質和新鮮蔬菜,適當參加體育運動,多呼吸新鮮空氣等,提高身體對疾病的抵抗力,要及時調節自己的身體適應新的變化。因為身體強壯不僅包括健康的身體,也包括健康的生活習慣。
適應新的模式 與非典病毒的較量正在分秒必爭地進行著,在醫學還沒有攻破這個堡壘前,我們只有先改變自己,改變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盡快適應新的生活模式,堅持勤洗手、洗臉,多飲水,保持室內通風,到人多密集的場所必須戴口罩等,實踐證明,成功的人總是能正視現實。
完善自己的個性 生活不總是一帆風順的,有高潮,亦有低谷,要做到心胸開闊,努力營造樂觀情緒,保持自信和豁達的良好性格。同時培養幽默感,豐富自己的業余愛好,如游泳、讀書、種植花草等,從而戰勝消極悲觀情緒和不良心理狀態。
學會自我放松 當你遭遇到危機事件時,最重要的是保持冷靜和鎮定,要用理智駕馭情緒,排解因過分緊張和焦慮而造成的壓力,保持心理健康,應學會和經常運用心理放松方法。比如:音樂放松法、想像放松法、深呼吸放松法等。
合理宣泄情緒 人是社會的人,不可能孤立存在。遇到挫折和難以解決的問題,不妨可以利用電話、電郵、發手機短信等方式,向親朋好友傾訴和尋求幫助。或者訴諸文字,讓心里的苦悶宣泄出來?;蛘吒纱嘣谶m當場合,大哭一場、大叫一番,都有助于心理自救。必要時可求助于專業的心理咨詢。
學會換位思考 面對突發危機事件,在人際交往中,要學會接納別人與自己的不同之處和觀點,并尊重這種差異。遇到矛盾沖突時,要站在對方的立場上看問題,思考對策,理解對方的用意和行為原因,并用委婉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