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先生是一個報社的老編輯,他患高血壓已有多年。他仗著自己已“久病成良醫”,服用高血壓藥就常常憑自己的感覺來加減用量。還常擺出一副“很懂”的樣子,給隔壁剛查出有高血壓的老劉傳授經驗:“血壓高了,會有頭暈、頭脹的感覺,這時就需要服藥了。如果早晨爬起來你感覺神清氣爽,這天你就根本用不著吃藥。自己的感覺最靈了。”一番歪理,聽得老劉連連點頭,還一個勁地問徐先生吃的是什么藥,自己也準備去買和徐先生一樣的藥吃,反正都是高血壓么。
不料,一日徐先生未能如常上班,一問方知他昨晚挑燈編稿時,突然一陣頭暈眼花,跌倒在地,急送醫院,診斷為“腦溢血”。據說此次發病時他的血壓高得嚇人,而他晨起時并無異常感覺,所以連降壓藥也未服。
唉,如果徐先生不要不懂裝懂,如果他能嚴格遵守醫囑服藥,說不定他的“腦溢血”就不會發作了。可日常生活中,憑自己感覺胡亂服藥的,又何止徐先生一個?
所以,以下服藥“六忌”,請千萬要謹記心頭:
忌不按時服藥
1忌 服藥是治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凡是去醫院看病,都會帶回許多藥物,由于藥物的崩解、吸收、排泄時間不同,故服藥必須講究科學,按醫囑要求嚴格地執行,否則達不到療效,甚至會起不良作用。如抗生素,一般按8小時或6小時一次內服,以維持血液中的藥物濃度,從而達到抑制或殺滅細菌的作用。健胃藥則要求飯前服,而對胃有刺激作用的藥物,則應放在飯后服。
宜 現代研究表明,某些藥物必須在特定的時間服用,才能最大限度發揮其藥效,盡快地治愈疾病。
忌胡亂用藥
2 忌 不同的病用藥不一樣,即使同樣的病用藥量也不盡相同;有的藥對一些人有效,而對另一些人無效,這是個體差異,切不可道聽途說地胡亂用藥,否則會貽誤病情,嚴重者會危及生命。另外也不能亂服補藥,如人們誤認為人參是補藥,但若過量服用會引起咽喉干燥、失眠、鼻衄、體重減輕及血壓升高等。還如有些家長為了讓孩子不得佝僂病,就大量地給他們服用魚肝油或維生素D,殊不知,魚肝油或維生素D過量服用會引起中毒。
宜 有病則需要求醫用藥,切不可自行亂用藥。
忌同服多種藥
3 忌 不少患者求愈心切或因身患多種疾病,常常不分青紅皂白,中、西藥多種聯合應用,這種服藥方法是不明智的。因為每種藥物都有其獨特的物理性質、藥理作用及副作用,幾種藥物同時服用,互相間作用會影響其吸收、分布或排泄。藥物之間作用會出現不同的結果,有的作用增加,有的減少,有的就相互抵制,故同時服用多種藥物有害無益。
宜 急病亂投醫是治病之大忌,宜在醫生指導下,選擇合適的藥物對癥治療。
忌用牛奶服藥
4 忌 有的病人為了貪圖方便,在喝牛奶的同時順便也送服藥物。殊不知牛奶中因含有豐富的蛋白質、鐵、鈣等,常能與某些藥物發生化學反應,生成難溶解的產物或破壞了藥物的有效成分,從而影響治療效果。
宜 牛奶雖然營養豐富又易于消化吸收,但不適宜作為服藥的飲品。服藥還是用白開水為佳。
忌捏鼻子強行灌藥
5 忌 小兒患病,喂藥是一大難題,不少孩子因為害怕藥物的苦澀,常常采取拒服的態度。家長愛子心切,看到孩子不肯服藥,就采用捏著鼻子強行灌藥的辦法,這樣做其實是很危險的。大家知道,人的咽喉有兩條通道,一條是口腔經食道進入胃。另一條是從鼻孔經氣管進入肺,以進行氣體交換。氣管在前,食道在后,在氣管上端有會厭軟骨,專門負責氣管的關閉或開放。當講話、呼吸時開放,而吞咽食物時關閉,以防食物進入食管。喂藥時捏鼻子,小孩拼命掙扎,哭鬧反抗,此時會厭開放,若強行灌藥勢必嗆進氣管,造成支氣管異物,嚴重者會引致窒息死亡。
宜 家長可采取“連哄帶騙”的辦法,如把藥片研碎,當著孩子的面加些白砂糖等,讓孩子自愿服藥。
忌干吞藥片
6 忌 有的人為圖方便,有時干脆干吞藥片,這樣做的后果可能會引起食道損傷,影響藥物發揮作用。成人食道一般有40~50厘米長,是一個肌性管腔,有三處狹窄,其內有5~10個縱行皺壁突入管腔,表面為黏膜層分泌黏液。由于上述的解剖特點,干吞藥片或膠囊易卡在狹窄處,影響藥物在胃腸內的崩解、吸收。另外不少藥物對黏膜有一定刺激性,長期卡在食道會引起食道糜爛或形成潰瘍,可引起胸骨后疼痛或燒灼感,嚴重者還會引起食道出血。
宜 用溫開水送服藥片,藥物才會很快進入胃腸道,經吸收而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