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老伯今年65歲,5年前因中風落下偏癱,好在偏癱的部位是左半身,雖然走路有些不便,但吃飯、穿衣等簡單的動作都能獨立完成,生活倒也無礙。
自中風后,孫媽媽見孫老伯整天呆在家里無所事事,怕一向好動的老伴悶出病來,就每天上午陪孫老伯散散步,鍛煉鍛煉;下午呢,就邀左右的老鄰居來陪孫老伯打一場他最喜歡的“小麻將”。幾年來,孫老伯就這樣“規律”地生活著。
可前不久的一天,孫老伯在打“小麻將”時,突然臉色蒼白,冷汗淋漓,不能說話約3~4分鐘,右眼看不見東西,過后恢復正常。過了兩天,又是突然右眼發黑,失語約1分鐘左右,后又恢復如常。經醫生檢查診斷,孫老伯患的竟然是“一過性腦缺血發作”,也即平時所說的小中風。
“醫生,啥叫一過性腦缺血發作?這個病要緊嗎?平時該注意點啥?哎呀,好端端的怎么又會得這個病呢?真是急死我了。”孫媽媽急得有點六神無主。
那么,一過性腦缺血發作,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過性腦缺血發作——腦血管病的危險信號: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簡稱TIA,也稱一過性腦缺血發作或小中風。它是指在短時間內腦血流量減少引起的腦功能障礙,每次犯病的時間持續不久,通常是數秒鐘、數分鐘或數小時等,最長不超過24小時。往往因癥狀來得快,消失也快,恢復后不留任何后遺癥而易被人忽視。實際上,TIA癥狀雖輕,但后果嚴重,如不及時治療,據統計,約有25%~40%的患者,在5年內將產生嚴重的腦梗塞,進而威脅病人生命。因此,醫學家們常常把它看成是腦血管病的先兆或危險信號。
一過性腦缺血發作有哪些癥狀
一過性腦缺血發作的癥狀很多,與缺血的部位有關,通常分為頸動脈系統一過性腦缺血和椎-基底動脈系統一過性腦缺血。
頸動脈系統的一過性腦缺血發作多見一側肢體或單肢的輕癱,無力,或手腳麻木,針刺感,運動不靈,說話困難或完全不能說話,視力模糊或單眼失明,頭暈,頭痛及意識障礙等。
椎-基底動脈系統的一過性腦缺血發作表現為突然眩暈、惡心、嘔吐、視物旋轉、視力障礙、聽力下降等,有點像美尼爾氏綜合征。有的表現為聲音嘶啞、吞咽困難或喝水時發嗆。嚴重時可以突然意識喪失而猝然跌倒,這是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最重要的表現之一,跌倒前既沒有先兆,而且又很快恢復。故對猝然跌倒者應加強防治,以防再度發作帶來的危險。
一過性腦缺血發作,有時也可出現偏癱和面歪,不過程度比中風輕,而且僅持續幾分鐘、幾小時,最長不超過24小時即可自行恢復。如超過24小時后仍不能完全恢復,那么就不屬于一過性腦缺血發作,而應該考慮是“微卒中”了。一過性腦缺血發作的另一特點是可以反復發作,每次癥狀基本相同,故有人描寫為刻板式的神經表現。有的人發作2~3次就發生了中風,有的人發作數十次才發生中風,有的人也可不發作了。一般認為發作次數越多、再發作時離前一次發作的距離越近,則發生完全性中風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如發作的形式為癱瘓、視力障礙或吞咽困難,則發生中風的可能性大。有人統計,約30%的一過性腦缺血發作病人在3年內可發生完全性中風,其主要死亡原因和危險是發生完全性中風和心肌梗死。
一過性腦缺血發作多見于35~69歲的中老年人,高血壓和動脈硬化是它的病理基礎。高血壓、心臟病和糖尿病是一過性腦缺血發作病人發生中風的主要危險因素。既然一過性腦缺血發作是發生完全性中風的重要信號,那么對一過性腦缺血發作的早期發現并采取積極防治措施,是防止中風發生和發展的有效方法。
出現了一過性腦缺血發作,你該做哪些檢查
如果病人多次出現一過性腦缺血發作的情況,一般擬行下列檢查:
*血液流變學檢測 評估血液凝固速度有多快;
*心電圖檢查 確定病人有無心臟病發作或是否有心臟節律紊亂,必要時行24小時心電圖監測;
*腦影像學檢查 如腦CT、核磁共振等,以確定病人腦組織是否有損傷。
該怎樣防治
由于腦動脈硬化是引起腦中風的最常見病因,因此目前臨床一般采用:
1.中國傳統醫藥:如復方丹參片或滴丸口服,脈絡寧或復方當歸川芎紅花注射液靜脈滴注。
2.血小板聚集抑制劑:目前公認有效的為阿司匹林。美國心臟學會已明確指出阿司匹林對治療與預防TIA效果是確切的,它可以對抗血小板的凝血作用,幫助血流暢通,減少“一過性腦缺血”發作的頻率。而且他們指出阿司匹林劑量可小至50毫克一天一次,這樣就可大大減少阿司匹林引起出血的副作用。有過TIA、高血壓、心臟病及其他中風史的病人,只要病情許可,應在醫生指導下堅持每天服用小劑量阿司匹林,潘生丁可并用。抵克力得、氯吡格雷兩藥有條件亦可用,可單獨用或與阿司匹林聯用,或用于不能用阿司匹林患者,但要檢測血常規。
3.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不要抽煙,抽煙會造成動脈硬化;每年定期檢查血壓一次,如有高血壓要遵醫囑服藥治療;少吃鹽與含飽和脂肪較多的動物油;保持規律的運動;加強心理健康等。
像上述孫老伯的這種每天打打“小麻將”的生活方式不足取,因為打“麻將”時一坐就是幾個小時,不利于肢體的血液循環,在某種程度上也會影響病人的大腦血液供應。再說,打“麻將”時難免會有情緒波動,弄不好也會造成大腦神經緊張和供血不足。因此,合理科學地安排日常生活非常重要。
宜多吃的食物
據研究發現,食物中有些具有降低血壓、軟化血管等功效,平常多攝入這些食物可以很好地預防腦中風的發生。
高鉀食物
據研究發現,每天進食較多含鉀新鮮蔬菜水果的人較只進食少量含鉀蔬菜水果的人,發生中風的危險性要低,表明富含鉀的蔬菜水果具有防中風作用。這是因為高鉀食物能調整細胞內鈉和鉀的比例,減少體內水鈉潴留,降低血容量,從而使血壓降低,防止出血性中風的發生。富含高鉀的食物有菠菜、番茄、青蒜、大蔥、土豆及香蕉、柑橘、甜瓜、柚子等。
富含類黃酮與番茄紅素食物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引起動脈粥樣硬化主要是“壞”膽固醇(即低密度脂蛋白)造成的,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及抑制其氧化對防止動脈粥樣硬化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類黃酮與番茄紅素能阻遏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對防止血管狹窄和血凝塊堵塞腦血管有積極作用。日常飲食中富含類黃酮與番茄紅素的食物有洋蔥、香菜、胡蘿卜、辣椒、南瓜、番茄、草莓、蘋果、紅葡萄、西瓜、柿子、甜杏等。
多食優質蛋白食物
流行病學調查資料顯示,蛋白質食物攝入量不足或質量欠佳,會使血管脆性增加,易引起顱內微動脈瘤破裂出血。研究顯示多吃富含硫氨酸、賴氨酸、葡氨酸、牛磺酸的食物(如魚類和雞鴨肉、兔肉、鴿肉等),不僅對維持正常血管彈性及改善腦血流有益,還能促進鈉鹽的排泄,有利于防止中風的發生。
老年人怎樣防腹脹
進入老年,人體機能下降,消化系統功能也會出現紊亂或減弱,因此老年人常有腹脹的感覺。所以老年人要注意采取以下五個減少腹脹的措施:
1.不吃不易消化的食物。炒豆、硬煎餅等硬性食物不容易消化,在胃腸里滯留的時間也較長,可能產生較多氣體引發腹脹。
2.少食高纖維食物。 高纖維食物如土豆、面食、豆類、以及卷心菜、花菜、洋蔥等蔬菜,都易在腸胃部制造氣體,導致腹脹的發生。
3.改變狼吞虎咽的習慣。進食太快,或邊走邊吃,容易吞進不少空氣;常用吸管喝飲料也會讓大量空氣潛入胃部,引起腹脹。
4.克服不良情緒。焦躁、憂慮、悲傷、沮喪、抑郁等不良情緒都可能使消化功能減弱,或刺激胃部制造過多胃酸,其結果是胃氣增多,腹脹加劇。
5.鍛煉身體。每天堅持1小時左右的適量運動,不僅有助于克服不良情緒,而且可幫助消化系統維持正常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