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典之前,在一些地方,無論是天上飛的,還是地上爬的均成了飯店、酒樓招攬食客的野味菜譜。老鼠、蛤蟆、蝎子、螞蚱都成為餐桌上的美味,而蛇、鹿、熊、蛙更是難逃煎、炒、烹、炸的厄運。但一場在中國大地乃至全球肆虐的非典災難,給饕餮之徒們貪得無厭的口腹之欲卻狠狠地扇了一記重重的耳光――
新聞鏈接
新華網廣州5月28日電:深圳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香港大學23日聯合宣布,研究結果證實SARS病毒與果子貍有關系,但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是不是從這個動物再傳到另一個動物,是不是別的動物也有病毒,還要在不同的動物身上做更多的實驗。
專家指出,目前的研究雖然不能證明人類暴發的非典,罪魁禍首肯定是野生動物攜帶的SARS樣病毒,但食用野生動物對人類的健康危害卻是客觀存在的事實。
人類在砍伐森林、破壞植被、圍海造田等對大自然的所謂征服之后,回報的卻是沙漠化、水土流失、臭氧層變薄之類的報復。因為貪吃對野生動物的戕害,換來的同樣是大自然的無情報復,一場SARS災難還不足以讓人警醒嗎?
與野生動物“親密接觸”:易導致人類疾病傳播
采訪專家/李子華全國臨床微生物學會委員、病毒學教授
在我國幾千年源遠流長的傳統飲食文化中,“山珍海味”被認為是佳肴盛筵的最高標志,“吃鮮吃奇”更是某些美食家的至高追求。據國家林業局不久前在北京、上海等21個大中城市進行的一次調查表明,有近一半的人承認吃過野生動物,而在素以“敢吃天下鮮”出名的廣東省,吃野生動物、講究口味生猛的作法則更為盛行。無論是穿山甲,還是蝙蝠肉,都有人大快朵頤。多數食客垂涎野生動物的動機是迷信它們的食補作用,認為其具有“滋陰補陽、強身健體”之功效,但據營養學家對野生動物與普通家禽家畜相比,在營養價值及食療方面并沒有什么特殊的“過人之處”,有些野味的蛋白質含量甚至還不如雞蛋高。
相反,經常接觸野生動物并進食它則極有可能將動物所攜帶的細菌、病毒或寄生蟲傳播給人。野生動物的生存環境較之馴養動物可謂處于較惡劣的環境,千萬年來,經自然界殘酷的淘汰和選擇下,其不定和不利因素足以使野生動物產生頑強的生存能力,其生理機能也發生了難以預測的進化。在這些動物身上本已“相安無事”正常寄生的微生物,都可能成為威脅人類的致病因子。而且,人類還沒有抵御和制衡這些微生物的抗體屏障。如在靈長類動物如:黑猩猩、灰色白眉猴和許多種猴子體內都發現了類似的免疫缺陷病毒。這種病毒稱為猴免疫缺陷病毒,對其原來的宿主并不是致病的,但一旦轉入新的宿主――人體后,就會獲取新的屬性,能夠致病并在人群中迅速傳播。
目前雖然科研人員還沒有對“SARS病毒是由野生動物傳播給人”作出最后定論,但這場災難的發生無疑給我們敲響了警鐘,人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濫捕濫食野生動物的陋習所造成的嚴重后果,一味追求口腹之欲,不衛生的飲食習慣;亂殺、濫食野生動物不僅可能危害人體健康,而且對野生動物資源和整個生態環境造成極大的破壞,引起整個生物鏈的斷裂,最終的結果是會給人類帶來意想不到的災難。
清單:病毒就在我們的嘴邊
采訪專家/徐宏發中國獸類學會副理事長,華師大生物系教授、博導
靈長類動物、嚙齒類動物、兔形目動物、有蹄類動物、鳥類等多種野生動物與人共患性疾病有200多種,而野生動物體內常見的、足以致命的病毒大致有狂犬癥病毒、鼠疫桿菌、炭疽桿菌、結核、B病毒等。舉例如下:
獼猴、短尾猴(二類保護動物):有60%左右的獼猴攜帶B病毒。這樣的獼猴見人撓上一下,甚至咬上一口,都可能致人感染,而生吃猴腦者感染B病毒的可能性更大。人一旦染上,死亡率極高。
蛤蟆、青蛙、蛇、龜:專家認為許多野生動物,體內都可能攜帶寄生蟲、病毒及細菌。有些人嗜食蛇肉,甚至生吞蛇膽,生喝蛇血。雖然鮮蛇膽含有促進消化的成分,也具有某些解毒功能,但同時也含有有毒物質和寄生蟲,盲目吞服鮮蛇膽,非常容易損傷人體內部器官,還會導致肝、腎功能衰竭。
旱獺:前幾年在廣東地下交易十分興旺的旱獺因體內攜帶有鼠疫桿菌,曾引發了烈性傳染病鼠疫的地區流行。
狼、鹿:大約在上世紀30年代,為修鐵路,前蘇聯數萬鐵路工人開進了西伯利亞茂密的原始森林,到達不久,便相繼被一種詭秘的疾病所困,并引發大批人員發病,并有部分人員死亡。連派去救援的醫療人員也未能幸免。后來莫斯科派去的科學家發現,這種詭秘的疾病是由當地的狼、鹿等動物攜帶的病毒所致。
猴、猿(靈長類動物):可攜帶猴艾滋病毒。1976年首次爆發于非洲的埃博拉病毒,原因是當地居民食用了附近森林里死去的猴、猩猩等靈長類動物。
鼠、蟑螂:其體內有多種寄生蟲。
蝗蟲、甲殼蟲:導致身體過敏反應。
蝙蝠、猴、果子貍等:體內檢測到冠狀病毒基因。
野生動物煮熟燒透同樣可能有致病危險
采訪專家/席靜廣州檢驗檢疫局進出口食品檢疫所食品營養學博士
只要是食用野生動物,都有致病的可能。人們食用的野生動物,大多生存環境不明,來源不明,衛生檢疫部門又難以進行有效監控,許多疾病的病原體就在對野生動物的獵捕、運輸、飼養、宰殺、貯存、加工和食用過程中擴散、傳播。由于病原體罕見,人吃野生動物染病后,要么診斷不清,要么難以治療,甚至稀里糊涂丟了命。
科學研究表明,食用者以煎、炒、炸等手段根本無法確保全部殺死攜帶在其肌肉、血液及內臟里的病毒及寄生蟲。以蛙為例:受曼壓裂頭絳蟲感染的青蛙達91%,這種寄生蟲在人們食用過程中進入腸胃后寄生,然后又產幼蟲順血液鉆入體內各部,如進入人腦的話,它將導致失明、癱瘓、癲癇,甚至死亡。蛇,是以鼠為食,其體內的寄生蟲種類更是舉不勝舉,其傷害往往帶有長短不等的潛伏期。
此外,生食家禽也同樣危險。過去人們一直以為禽流感只在家禽之間傳播,而不會傳染給人類,但1997年的香港禽流感爆發打破了這一神話,禽流感病毒可以在生食未充分加熱煮熟的情況下傳播給人類,導致香港政府撲殺了當地的150萬雞,一時間香港市民談雞變色,無人再敢吃雞肉及其制品,給粵港兩地的家禽養殖業造成了沉重的打擊。除了這些惡性疾病的發生外,其他各種由生吃或吃未煮熟的動物源性食品而引起的寄生蟲也時有報道,如常見的旋毛蟲病,是由于吃了未煮熟的豬肉、牛肉或羊肉。比翼線蟲病,是由生吃或吃未煮熟的龜血和龜內臟而引起的;吞吃生的或未煮熟的蛙則易感染裂頭蚴病。
專家告誡:
科學告訴我們,許多病毒長期潛伏在野生動物體內,一旦條件“成熟”,就有可能使人感染。今天是果子貍,明天可能是穿山甲,后天就可能是眼鏡蛇。所以,為了人類自身的健康,同時也是為了保護野生動物,實現人與大自然的和諧共處,大家還是約束一下自己的嘴,克制一下自己的欲望,痛定思痛,不要再打野生動物的主意了。
有關政策
中國政府部門在非典的斗爭中作出了積極的反映:
國家林業局、國家工商總局已在2003年4月29日發出緊急通知,規定即日起除科學研究需要外,暫停一切獵捕、出售、收購、運輸、進出口和在市場上擺賣野生動物(人工馴養繁殖的虎紋蛙暫除外)活體、死體活動;
國家質量技術檢驗檢疫局的有關科研部門于5月18日率先研制出“SARS冠狀病毒全基因組芯片檢測方法”,以用于檢測動植物及其產品、食品中是否污染SARS冠狀病毒;
廣東省政府也在《廣東省愛國衛生工作條例(草案)》提交省十屆人大常委會審議時,建議增加“不吃野生動物”條款,堪稱是對非典疫情科學研究成果的“快速反應”,獲得了常委們的熱烈響應。
“亡羊補牢,尤未晚已”,希望通過這場生存危機,每個人都能意識到自然和諧的寶貴,在善待自己的同時也善待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