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照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每年的7月7日農歷小暑之后,氣候便開始進入初伏,然后大約在7月23日大暑,由初伏轉至中伏,最后至立秋后出伏。故此7月大部分時間恰逢初、中兩伏之際。而民間常說“夏熱熱在三伏”,因此7月的氣候一般都十分炎熱。據調查,我國大部分地區一年中的最高氣溫多在7月。
7月的氣候特點
據氣象統計資料,上海地區一年中氣溫最高的月份是7月,它的平均最高氣溫為31.6℃,平均氣溫則是27.8℃,平均最低氣溫也多在24.8 ℃左右,甚至月中個別日最高氣溫可達到38℃~39℃,難怪人們常形容說“7月氣候如流火”。每年的7月除了高溫之外,它還是一年中降水量較為集中的月份之一,在一般情況下,7月份的月平均降水量約為128.2毫米。而今年7月,按照傳統的天干地支排列為己未之月,這己未在五行中屬陰土濕氣的征兆,所以非常有可能因天地之氣水濕偏盛,使得今年7月份的降雨量、降雨天數趨于增加。
7月的疾病特點
由于7月大部分時間正處于伏期,氣候十分炎熱,甚至有時到了令人難以適應的地步,因而無論是現代氣象醫學,還是中國傳統醫學,都認為這一時期是各種疾病的易發時期。況且根據天干地支的運轉周期,今年7月又為己未之月,使得高溫多雨、悶熱潮濕的氣候出現概率顯著增大,因而形成中醫所說的“傷氣奪液、困脾犯土”之癥。所謂傷氣者多有人體免疫功能的下降,奪液者體內水和電解質代謝最易紊亂,脾胃如為濕熱困阻,則消化吸收異常,水谷運化不調。所有這一切最終的結果,都將嚴重影響人體的健康、誘發疾病。
特別是隨著氣溫的增高,各種致病微生物生長繁殖迅速,7月的一般日平均溫度可在27℃以上,此時人們如果不注意周圍環境和自身飲食的衛生防護,即非常有可能導致流行性感冒、急性胃腸炎、痢疾、傷寒、霍亂等疾病的發生及流行。而且在夏季,蒼蠅、蚊子也會隨著氣溫的升高四處活動,造成疾病的擴散與傳播。
自去年11月以來在世界部分國家和地區流行的非典,它的致病源冠狀病毒經科學家研究證明,雖在高溫下它的生存活力會有所下降以至死亡,但在30℃以上的氣溫條件時它仍可能致人得病,因此人們尚不可麻痹大意,忽略了對它的預防。此外夏季因高溫、紫外線照射強烈、潮濕多雨等原因,還會引發夏季皮炎、日光性皮炎、皮膚黏膜的真菌感染等一系列皮膚疾患。
7月的養生防病要點
根據醫學研究發現,最適宜人體生活工作的環境溫度約在17℃~25℃左右,若環境溫度過高或過低,都將使機體的新陳代謝、舒適度、調節能力,以及工作效率明顯降低,例如當氣溫達到35℃時,人的工作效率一般只有其最高時的75%,因而流火7月,是人體最需要做好自身健康養護工作的時候。
中醫認為“夏季養生、重在養陽”,因為夏日氣溫較高,人體急需大量出汗來蒸發散熱,而汗為心液,大量出汗可使氣隨汗出,導致體內陽氣虛虧。再者,夏季人體皮膚腠理洞開,容易造成肌表衛氣不固,外邪由表入里侵犯經絡臟腑。
因而夏季養陽:一、可內補氣血、強身健體;二、能益表固衛、預防外敵。由于我國的氣候特點是冬冷夏熱、冬干夏雨,每年的降水多發生在偏南風盛行的5月~9月,因此夏季濕潤。而中醫認為:濕為陰邪,須取其自然界和人體中的陽氣方能化之、除之,故此夏季養生當以養陽補氣除濕為主。所謂“善治陰者必取其陽,善治陽者必取其陰”,夏季看似氣候炎熱如火,但卻正是益氣養陽的最佳時機。尤其是炎夏三伏,不論男女老少,均可在此時調治身體,療新疾、祛沉疴,有病治病、無病養生。
此外,夏季因人體新陳代謝快、營養消耗大、體倦乏力,是各種疾病的易發時期,特別是目前正處于防治非典的關鍵時刻,益氣養陽可增強人體的免疫機能,促進食物中營養成分的吸收和利用、提高人體的抗病能力。
古人所說的夏時養陽,首先應指人體自身對陽氣的呵護,如不過食生冷陰寒之物,以免損傷脾胃清陽之氣的運行;不淋雨涉水,防止風寒濕濁入侵影響到體表衛陽的流通。其次,才是食物、藥物、針灸、按摩、刮痧、火罐等各種外界治療手段的配合應用。依照中醫理論,人之背部為督脈、太陽經等循行分布區域,乃陽氣匯聚之地,且其皮下含有豐富的免疫細胞、淋巴管、神經感受器等組織,因而夏季如能經常在人的背部施予針灸、按摩、刮痧、火罐等法,最益人之陽氣,行氣活血、疏經通絡,并能提高神經系統平衡調節機制的工作質量,激活體內各種免疫細胞的應變功能,促進血液和淋巴液的循環,幫助軀體和精神的休息和恢復,從而全面增強體質,提高防御自衛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