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并非意味著離奇和失常,它們是每天都在發生的事情。在享受科技為我們帶來的種種好處的同時,我們也研制出數量在不斷增長的極端危險的技術,這些技術可能帶來的災難,與我們與生俱來會犯錯誤的本性并不完全相容
墨菲,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工程師,在科學史上他以一則“墨菲定律”而聞名:無論做什么都必然有出錯的時候?,F在看來,他的預言仍然是準確的。
迄今為止你一共犯過多少錯誤?而你多久才會碰到墨菲定律起作用的情況呢?
很不幸,“墨菲定律”對包括我們研制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在內的那些最危險的技術也同樣起作用。
“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在返回大氣層時的悲劇性解體,再度把高復雜性的科學技術的脆弱一面暴露在我們面前,而此前,我們對這些繁雜技術的運作已經習以為常。不管導致飛船解體的原因是人為錯誤、技術故障,還是別的什么,其教訓是顯而易見的:當會犯錯誤的人類與強有力的技術相互作用的時候,錯誤便在所難免。即使是成千上萬的人為了確保不出現什么嚴重的過錯而繃緊神經、集中注意力,錯誤也能夠而且必然會發生。
這一次的錯誤奪走了7位接受過超強訓練的宇航員的生命。但下一次,當人類技術的失誤涉及核電站、劇毒化學設施或者核、生物、化學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時候,死亡的人數就可能成千上萬。
我們很少有人會意識到,1986年“挑戰者號”航天飛機的爆炸,很容易成為一場更大的浩劫。因為當時“挑戰者號”下一步的任務就包括讓以46.7磅钚為燃料的“人馬”火箭攜帶航天飛機作無人飛行。要是“挑戰者號”在這次使命中發生爆炸,進而又引爆了“人馬”火箭,大大超過10萬單位致命劑量(0.007盎司每劑量)的钚將被釋放到空氣中。用Livermore核武器實驗室前副主任John Goffman的話來說,“如果钚在佛羅里達上空釋放,那么我們只好跟這個州說再見了”??删驮谌ツ?0月,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還宣布,他們已與波音公司簽訂了協議,準備進一步發展太空核武器。這正是航天局負責人Sean O'Keefe提出的“主動性核防御系統”計劃的一部分,價值20億美元。
自1961年5月Alan Shepard完成歷史性飛行后的42年間,美國總共只發生了3起致命的航天器事故:1967年1月27日,在阿波羅1號飛船的一次地面實驗中,飛船失火被毀,上面3名宇航員遇難;1986年“挑戰者號”發射失敗的悲劇,共造成7名宇航員喪生;“哥倫比亞號”的失事,又讓我們損失了一架飛船和幾名宇航員。美國的航天事業已經走過了40多年的歷程,載人宇宙飛行器無過錯飛行的總次數也超過了100次,可錯誤還是找上門來了。
盡管我們人類具有非凡的能力,但我們現在并不完美,而且永遠也不會變得完美。從輪子的問世到航天飛機的升空,沒有一樣技術可以做到在任何時候都無懈可擊。
在享受科技為我們帶來的種種好處的同時,我們也研制出為數不多但數量仍在不斷增長的極端危險的技術,這些技術可能帶來的災難,與我們與生俱來會犯錯誤的本性并不完全相容。其中一些諸如核武器、神經毒氣之類的東西,本身設計的目的就是要具有危險性。而對于像核電站、劇毒工業化學原料等另外一些東西,我們研究和開發的初衷是好的,但一旦發生重大錯誤,它們也能造成災難,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泄漏以及印度波帕異氰酸甲酯泄漏的慘劇至今還十分清晰地呈現在我們面前。
更具體地說,我們生活的時代是一個故意制造殺戮的時代——不管是由于恐怖主義、蓄意破壞還是戰爭所造成——總之,有意識地荼毒生靈已經成為一件太過平常的事情。那些時刻準備著要采取這類行動的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容易獲得人類所創造出來的危險技術,他們還會把危險的技術用作武器或者在必要時把它們當成攻擊的目標。
對于伊拉克可能擁有或者即將研制出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我們深感震驚。我們應該對此類技術在恐怖組織中擴散而提高警惕。但我們也應該對其在世界任何地方——甚至是我們自己的軍火庫里棲身而小心謹慎。要知道,這些會導致災難的東西就掌握在我們這樣容易犯錯并做出毀滅性舉動的人類的手中。這并不僅僅是推測:1950到1994年間,公開報道的涉及核武器的重大事故就有98起,也就是說,在45年里,平均每半年就會發生一起。
“哥倫比亞號”的悲劇再一次向我們發出了警告:如果要永遠地避免災難,我們就必須想盡辦法,把那些最為危險的技術從我們的彈藥庫和工廠中清除出去。在哀悼“哥倫比亞號”全體遇難宇航員之際,我們千萬不要忘記他們給我們講授的最重要的一課:我們可以享受從手機到CD等技術帶來的種種好處,但我們卻不敢保證在與自己本性的斗爭中取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