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法國沙龍女人》
作者:【美】艾米麗亞·梅森 譯者:郭小言
出版單位: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3年8月 定價:22.8元
參考書籍:【美】薩義德著,單德興譯《知識分子論》,三聯書店,2002年4月,10.5元
最近大家沉寂了好多,不是嗎?雖然一方面新政試水、全會召開、飛船上天、貨幣堅挺,另一方面拆遷自焚、珠海買春,但在網絡上對于公共話題的討論好像突然失去了半年前的火熱。號稱第一輿論陣地的關天茶社,也擺起了死相。一個朋友在國慶度假的時候和我一邊在海邊沖浪,一邊說:“我現在覺得不在網上沖浪也是可以的。”
是,沒有關天這些公共論壇,我們也能活。就像200年前那些法國男人沒有沙龍女人也能活,但是恐怕就沒有后來輝煌的法國乃至西方的政治文化史了。1998年12月我第一次上網的時候,當時的斑竹叫“雞毛撣子”,他的寬容、神秘和鼓勵讓我栽入網絡一發不可收拾,就像自從德·郎布依埃夫人(Mme. De Rambouillet)發起了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文學沙龍,法國的男人們(帕斯卡、孟德斯鳩、伏爾泰、盧梭、羅伯斯庇爾等)便在200年里不斷地把才情和野心在各種沙龍中盡情釋放。
雖然17世紀的法國也有其他公共領域的聚會方式,但沒有一種方式能像沙龍一樣體現了平等民主而又精英會聚。沙龍里今天潦倒的青年,明天就可能是波蘭國王,今天結巴的吟詩者,明天就可能是大文豪;雖然皇族們不會和落魄書生多言語,但在沙龍女人眼中,這些男人都是她尊貴的客人。她微笑地給予他們庇護、給予他們送上贊美的機會、給予他們靈魂的滋潤。
看今天中國,網絡也是屈指可數的公共領域之一,公共論壇給了中國關心國是的人一個極為難得表達自己觀點的機會,其作用怎么評價都不過分。網絡上大大小小的如“關天茶社”、“世紀沙龍”一般的公共論壇,目前已經成為觀察輿情的一個窗口,甚至一篇新鮮帖子,一個小時之后就成為港臺報紙和外電的新聞線索。從各種聚會和簽名可以看出,目前各地網友以及同觀點網友的自組織能力,讓所有研究當下中國政治的觀察家都私下驚嘆。
剛剛去世的天才愛德華·薩義德在討論公共知識分子的書中,要求知識分子必須“對權勢說真話”。我很崇拜他,在約旦的時候瘋狂讀他的文章,希望早一天去美國,在他臨死之前見到他。這個為阿拉法特捉刀寫聯合國演講稿的美籍巴勒斯坦人,后來卻最激烈地抨擊阿拉法特和他的政府腐敗獨裁。再看看我們的捉刀人,現在不是什么主任就是什么院長,讓他們批上一下,比讓他們死還難;倒是一幫新左派學習了薩義德抨擊美國的精神,在中國安全地表達他們的勇敢。
別要求那么高。也正因為17世紀的法國沙龍和世紀之交的中國網絡論壇并沒有那么嚴酷地把知識分子們擺在了權勢面前,雖然沙龍也有皇族參加,論壇也有領導瀏覽,不過,那只是玩票而已。因此,法國男人尚能對沙龍女人說真話,中國知識分子們也能對網絡說一些真話。
說真話真好,5年我在網絡一路真話,現在已經不知道如何說假話了;很多記者適應了網絡新聞,就再也不適應寫新華體新聞了;現在為了對付網絡流言,政府也出現了發言人。網絡就是沙龍女人,也是未來中國政治、社會精英的培養者。
有了絕好的土壤,什么種子都能發芽成長,然后再鋪天蓋地,漫山遍野。回顧法國的沙龍史,我們對中國的進步有了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