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讀郎朗,感受到的是激情,不是火山噴涌那種突然爆發(fā)式的激情,不是那種大江大海,洶涌澎湃令人幾乎被淹沒的激情。那是一種不故意張揚、卻無處不在,需要你細細品味,不經(jīng)意間你就會被他征服的激情。那是一種詩人般的激情。那種激情滲透于所有音符中,滲透于所有旋律里,滲透于所有樂章間,甚至,滲透在音樂的間歇里。在他縱橫于黑白琴鍵的十指里,你可以聽到他靈魂的渴望,渴望著對話,和大自然、和上蒼的對話,渴望著理解和被理解。每一個音符都是他的祈禱,每一個音符都是他的呼號,于是不管是在強烈追求的吶喊中(如他演奏的柴可夫斯基“降B小調(diào)第一鋼琴協(xié)奏曲”),還是在寧靜如水的嘆息里(像他彈奏的肖邦“降D大調(diào)夜曲”),你都能感受到奔騰于他內(nèi)心深處的激情。他是在演奏,他更像是在寫詩。
我讀郎朗,感受到的是理解。不是哲學(xué)家條分縷析的理性思考,也不是在人生旅途中歷經(jīng)磨練,而后用飽經(jīng)滄桑的眼睛冷眼看世界的“透辟”。他是用那雙晶瑩清澈的眼睛來觀察周圍的世界,他是用那顆純潔真誠的心來感受著生活的天地,他努力傾聽著樂曲要告訴他的話語,他細細品味著旋律要傳遞給他的歡樂和悲憤,他全身心地尋找著音符構(gòu)筑起來的新世界。終于他溶化在音樂的新世界中,音樂也融化在他的心底里。郎朗說過,“最重要的是,不論彈奏哪個國家的曲子,你就能體會出那種情感和味道,自然地就從心里流淌出來”,用他嫻熟的技巧,用他飽滿的音色,用他駕馭的節(jié)奏和力度,還有,不能不特別提起的,還用他豐富的眼神,細膩的表情和肢體的語言,流淌到每一個聽眾的心里。你不由得不被吸引到他的世界里去,你不由得不被感染,不為之陶醉,你不由得不跟著他的感情走,于是在這樣的旋律的流淌里,在情感的流淌里,每一位聽眾都感受到了理解,感受到了滿足,感受到了一個新的世界正在誕生。這就是音樂的使命,這就是音樂家奮力追求的、無法抵御的快樂。郎朗快樂了。
我讀郎朗,感受到的是愛。是對音樂赤誠的愛,和透過這所傳遞的對生活的熱愛,對人生的摯愛。一個不了解生命價值的人,是不可能真正理解音樂,熱愛音樂的,他可以有很好的技巧,但是他的演奏是沒有色彩,沒有生命的。他無法把握音樂的真諦。郎朗的演奏充滿了蓬勃的朝氣,充滿了向上的活力,充滿了繽紛的色彩。在他演奏譚盾的“八幅水彩畫的回憶:家”中,這種深沉的愛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我是不太喜歡譚盾的作品的,我以為他關(guān)注了“音”(各色音等的加入),而忘記了“樂”(諧和)。這首樂曲是譚盾早期的作品,風(fēng)格迥異。而經(jīng)過郎朗的演繹,我們感受到了潺潺流水帶過去的對家鄉(xiāng)無盡的思念,感受到了芳香的泥土所孕育的無法忘懷的親情和鄉(xiāng)情,感受到了漂流在外的靈魂對過去歲月日益加深的渴望。郎朗傳遞著愛,我們感受著愛。
這就是我在9月3日郎朗獨奏音樂會中所讀到的。
(作者系原上海師范大學(xué)副校長)
天才,源自本性的光輝
——聽郎朗而想到的
劉洪
心理學(xué)將天才的定義解釋得很清楚:“具有高度發(fā)展的才能、智力超常者。它表現(xiàn)在能出色地完成一定的艱難復(fù)雜的任務(wù)上。”如果有一位心理學(xué)家能在2003年9月3日晚上,聆聽和見證了一個名叫郎朗的青年鋼琴家的演繹的話,他可能會在詫異中重新翻開教科書上陳舊的定義,繼續(xù)補上文字:“別忘了天才還需要更偉大的情感來呵護!”
對于郎朗這次上海之行的獨奏音樂會毫無疑問的巨大成功,我覺得已經(jīng)無需繼續(xù)吹捧的必要,他成就的本身已昭然于世。相反,如果還用一些什么嫻熟的技巧、絢爛奪目的音色、高貴的氣質(zhì)、極富魅力的個性等詞來形容這樣一位演奏家,我恐怕會大大吃不消。這些時常被媒體濫用在眾多二三流演員身上的夸大之辭,實在是對天才的輕蔑了。對于一個21歲的天才少年來說,長者們往往會情不自禁以關(guān)愛備至的姿態(tài)叮嚀教導(dǎo)幾句,幾乎是自古以來令世人感到“十分合理”的一種期待——盡管這些長者們頭也昏了、眼也花了、并有著“古老而寶貴的藝術(shù)經(jīng)驗”。但是,這還是令我感到內(nèi)心的顫栗。元老們在舞臺下飽含熱淚聽完他的音樂會,激動地鼓掌,顫顫巍巍要指點江山:“你的技術(shù)無懈可擊,然而對生活的理解……”。我要說,啊,我們的天才需要的是本性的流露,天才不應(yīng)受到那些世俗的陳腐理論的侵蝕。啊,先生們,不要再用那些陳詞濫調(diào)的教育法來妄加評說吧!天才需要的是天才的保護!
天才的表現(xiàn)不是源自于平常的頭腦和一般的理智,而是發(fā)自一種本性的光輝。對于郎朗,他驚人的才能來自于本性和頭腦的融會貫通,來自對音樂的熱愛和全身心的投入。之所以在青年時代就有了驚世駭俗的藝術(shù)成就,也許就是因為暫時沒有受到太多世俗教育的侵擾吧!在他的心中,還沒有什么東西阻礙了他、打擾了他。假如,有一天他感到了困難,那會是一些什么呢?啊,是那些盤旋在頭上的幽靈語言——“要謙虛,要謹慎,……不要張揚個性,要含而不露……”于是,我們的天才處處如履薄冰、時時唯唯諾諾,因為社會會帶著滿意的表情慫恿他這樣做。于是,在一天一天的流失中,天才消失了……事實上,某些所謂“正統(tǒng)的”凡人教育本身就偏離了眾多人類的本性,所以大部分人成為平凡即歸功于此。
天才的教育,不要再拿毒害普通人的方法加以毒害了,讓他們的本性自然流露吧,永遠不要扼殺。大概,這正是普通教育無法理喻和企及的。我感到,也許眾多天才的夭折,多是遭到了“凡人教育”的毒害的緣故了。
這是遇到郎朗這位天才之后,我想到的東西。
(作者系萬方交響樂團首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