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家商務部批復中國新興集團與瑞士裕利醫藥控股有限公司成立永裕新興醫藥有限責任公司的那一刻起,醫藥商業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在這之前,有關外資即將進入醫藥商業的風聲就讓不少醫藥商業企業壓力倍增,而這次實質性的進入更是讓他們感到彷徨:兼并、重組不再是國內企業的特權,外資的進入會極大地加快一大批醫藥商業企業走向“大魚吃小魚”的道路。
1999年,全國具備“三證”的藥品批發企業有1.65萬家,幾年來,隨著國家產業政策的調整和藥品流通業內在的兼并和整合,企業數量已經減少到1.3萬家,但總體來說,年銷售超過5000萬元的企業仍然不到5%,名列前10位的批發企業銷售總額占市場總額的20%左右,而2002年1~5月2721家企業在銷售同比增長6.1%的同時,利潤總額同比下降22.91%,虧損面達31.83%,虧損額比去年同期上升55.02%。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藥品市場規模約為我國10倍的美國只有近百家醫藥批發企業,大公司年銷售額均在20億美元以上,目前排名前3位的公司銷售收入占全美的96%。
外資的進入確實給我國的醫藥批發商業企業帶來了極大的壓力,但應該感到更多的是機遇。外來的商業公司要壟斷中國的市場是很難的,即便是進入都需要一個過程,因為商業公司最重要的是擁有可銷售的產品,而我國企業生產的產品還是占有不少優勢的,外國公司要從現有的網絡中拿到絕對的份額是不容易的。中國不像巴西等國家,跨國公司要想取得同樣的壟斷地位是不可能的,因為我國幅員遼闊、人口多,生活水平在不斷的提高,而且農村市場發展的潛力很大,如此廣大的市場,任何一家公司都不可能獨占的。去年,國家提出建幾十家大型的批發企業,這不是一個口號,而是引導企業做大、做強的政策。一個企業的銷售額不能只是1個億,也不是20億,而是不斷的做大、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