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破壞性最大的恐怖襲擊,其實并未能摧毀全球化的根本驅動力
2001年科爾尼(AT Kearney)/《外交政策》雜志(Foreign Policy)的全球化指數提供的是一幅世界在”9.11”恐怖襲擊之前的全球化畫面;而2002年的全球化指數與此截然不同,展示的則是”9.11”后全球化的動態畫面,這無疑是一個用來判斷襲擊對我們當今時代發展最主導推動力所產生影響的一個很好機會。
勿庸置疑,世貿中心上空的硝煙會很快消散;但是基地組織這一概念,已經成為我們國際化討論的重要話題。對反對全球化的個人及團體而言,”9.11”是他們的觀點——即全球化加深了貧、富兩個世界之間的鴻溝并因此會導致憤怒及不滿——一種恐怖的實證:資本主義世界最著名的象征已被這種憤怒所摧毀。對全球化的擁護者而言,”9.11”所傳遞的信息正相反:最終解決方案不應該是全球化的減弱而應是其強化。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在”9.11”發生后不久的一篇演講中,鄭重強調“全球化是向全世界傳播自由和文明交往價值、即反恐怖理念的一種有效方式?!北M管這兩種對立的政治團體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結論,但他們的判斷有一點是共通的:世貿中心雙樓的人盡皆知的轟然落地,是一種似乎無法抗拒力量的震撼。
2002年全球62個國家(代表了85%的世界人口)一體化排名榜展示的是一幅不甚樂觀的畫面。2001年以來,全球經歷了其某些全球化驅動指標(如跨國投資和國際旅行、旅游)最急劇回落。然而眾多情況顯示的不僅是在”9.11”之前全球化已明顯放緩,并且很多政治決策者的快速反應也在相當范圍內減少了”9.11”對經濟的負面影響。更進一步判斷,國際化極大地化解了全球經濟固有漲、落潮的影響。這一判斷,也是科爾尼/《外交政策》雜志全球化指數對某個國家全球化水平評價、綜合考慮信息技術、財政、貿易、人際溝通、政治和旅行要素的原因。這一指數除了對每個國家有一個總的評價外,也對該國從四個維度對其全球一體化水平予以全面考核:經濟整合、技術、人際交往和政治活動。
所以2002年全球化指數所反映的畫面,要遠較外國直接投資停滯或減少、貿易縮水或過往旅客多少所能顯示的更為細致入微。舉例來說,盡管全球化各主要經濟指標停滯不前,但政治一體化則因反恐合作以及俄羅斯、中國進一步被整合進國際秩序而有了大幅改進。西歐盡管經歷了其經濟一體化的大幅減弱,但愛爾蘭依然保有其在去年就奪得的全球化桂冠;同時東歐也一反歐洲大陸總體勢頭實現了貿易額的增長。新加坡全球化的地位在2002年由2001年的排名第三降為第四,但是東南亞繼續維持住了其在發展中市場中經濟整合度最高的地位。同時,全世界那些不能或不愿意旅行者依然利用如電話或互聯網絡等通行媒體,保持了其對其他國家和文化的溝通和了解。
說基地組織并未能使全球化偏離它的航程,并不意味著全球化未受影響;但是”9.11”所產生的影響更多的是全球化的外傷,而不是其日益深化所面臨挑戰和阻礙的根源。
普林斯頓的歷史學家哈羅德·吉姆斯認為大部分人傾向于混淆全球化的原因和其影響。國際范圍內的開放,根據他的判斷并不會自動導致技術的擴散。正相反,是“工藝技術的變革以及規模效益使眾多民族市場變得相對低效,”并由此導致有競爭力的業務活動跨國界地擴張。
這一觀點,可以很好地被用來解釋為什么”9.11”無法阻止國際化進程。很多人以為當各個國家加強其出入境管制,以預防恐怖襲擊時,它們也會妨礙國際人、物及服務的互通有無。但是開放的國界并不是全球一體化的原因,而是其結果。所以,歷史上破壞性最大的恐怖襲擊,其實并未能摧毀全球化的根本驅動力。
盡管全球一體化的深化會使其參與國更易受到外來襲擊的傷害,但這只會強化這些國家抗擊、抵御外來風險的努力。那些對布什政府赤字政策持批評態度的觀察者們,最近傾全力支持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巴西提供300億美元貸款,以預防其經濟危機擴散到全拉美并最終干擾其與美國貿易。同樣,在印尼遭受恐怖炸彈襲擊,死亡近200人后,2002年東盟峰會誓言加強地區合作、打擊恐怖組織。
全球化對外部襲擊似乎有其固有抵抗力,但它傾向于引發內部的緊張和不穩定。吉姆斯教授從歷史上找到了例子來警告全球化會面臨的自身的不足。許多人認為,上世紀初的大蕭條—效終止了20世紀第一次全球化浪潮—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果。與這一判斷截然不同,吉姆斯認為有三大全球化內在因素會導致其自行毀滅:資本主義的不穩定性,未能分享全球化成果群體進一步落后,未能建立有效國際機構來“應對全球一體化的各類心理及行政后果?!?/p>
現在已經有眾多現象表明:世界的某些部分已認為全球化的費用要高出其收益。阿根廷曾引入一系列嚴厲措施來有效地對全球經濟實施全面開放,由此陷入困境;該國現在面臨其歷史上最嚴重的債務危機,迫使其總統宣布系統被“終止”。同時,全球反恐怖主義的努力也引起了對人權踐踏的擔憂;尤其是某些國家為了安撫外國投資者而在鎮壓恐怖主義者時,壓抑、限制政治自由。
但是歷史是否會重復尚無定論。2002年全球化指數表明,即便是那些一體化程度較低的國家,工藝技術和人力資源的互通仍在繼續。政治上的努力也被進一步加大,因為多邊合作的好處無疑仍遠大于自力更生的成本。這一勢頭在面臨跨國基地組織作為全球化陰暗面的集中體現時不可阻擋趨勢,無疑證明了全球化的旺盛生命力。但是,當反恐怖主義戰斗繼續下去時,那些著力推進全球化的國家和團體必須對那些被全球化排擠者的擔憂予以關注,避免那些對全球化的批評、指控變成有生命力的預言。
易言之,基地組織并不是全球一體化所面臨的真正威脅。全球化最可怕的威脅是其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