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小康社會并非僅僅是富裕程度和生活水平的概念,而且是一個生產力水平、國際競爭力的概念。實際上,200年前的“康乾盛世”時,中國就已經是彼時全世界最富裕的國家之一,社會物質生產總量已達可以讓全社會溫飽有余的“小康”程度。但由于腐朽的封建制度與小農經濟無法與大機器工業生產力相容,此后在外來競爭與侵略面前不可避免地陷入了衰退。立足于先進生產力基礎是全面小康的題中應有之義。沒有科技發展就無法在對有限資源、有限機會的競爭中獲取先機,就不可能把13億人送進工業文明基礎上的全面小康社會。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過程中,中國科技發展的戰略調整應注重四個方面。
與工業化的歷史進程密切結合
黨的十六大提出:“實現工業化仍然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艱巨的歷史性任務”。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判斷。以能源為例,在我國的一次能源構成中,液體、氣體能源資源嚴重短缺是一個不可改變的事實。2010年左右,中國的石油需求中就要有一半以上依靠進口。除了依靠“走出去”的對外開放之外,新型能源和傳統能源的清潔利用技術發展至關重要。發達國家在自己的工業化過程中,或者依靠對殖民地的掠奪,或者依靠20世紀50年代“石油大發現”的歷史機遇,度過了工業化的高資源指向階段。正因如此,迄今世界上的汽車動力仍停留在液體燃料的水平上。電力和汽車這兩種工業化的標志性產品未能實現密切結合,這已為人們公認是工業化階段遺留的一個重大缺憾。現在看,電動汽車的技術突破很可能需要中國人來完成。因為,如果不能實現這樣一個突破,在13億人口的國家讓“汽車進家庭”是不可能辦到的。電動汽車發展的“瓶頸”在動力電池,在新材料上。這個新材料就具有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所說,“對經濟增長有突破性重大帶動作用”的意義。
與信息資源的開拓密切結合
未來20年,我國的工業化將是一個與現代化并舉的進程。發展信息技術,開拓信息資源,是我們最大限度地優化配置資源,提高各種經濟要素利用效率以及在國際競爭中取勝的關鍵。事實上,中國具有發展信息產業得天獨厚的條件。當前國際信息產業發展,正面臨一個社會屬性的制度難題,那就是資本在技術研發上的投入難以補償的危機。因為按照機器設備的使用年限分段“折舊”的傳統補償方式已經無法適應技術進步的速度。解決這個矛盾只有兩個途徑。一條途徑是建立和完善“知識產權”這樣一種新型的社會性的制度約定。“知識產權”制度固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圍、一定階段內滿足研發投入的資本補償要求,但其社會監管成本、監管效率是一個在全世界范圍內仍無法解決的難題。再一條途徑是找到一個足夠大的市場,能夠在技術問世的第一時間內就足夠充分地收回研發投資。至少到目前為止,除中國外,這個世界上還沒有哪一個國家具備這樣大的市場基礎。當前,為什么很多IT產業的跨國公司正在把他們的研發機構轉移到中國來,或者把最新的研發產品率先在中國市場投放?就是因為中國具備解開這個技術發展與制度創新之間矛盾最有利的市場條件。
與城市化進程密切結合
未來20年,中國經濟發展面臨諸多重大戰略難題,例如供求失衡、就業、城鄉發展不平衡、基礎設施不足等。解決這些矛盾的思路交點是大力推進城市化。城市是什么?是工業化和現代化技術的系統集合。就這個意義上說,中國的科技發展應當著重于“城市技術”的發展。中國不僅是一個有著悠久自然經濟傳統的國家,而且在過去很長時間內,“要準備打仗”、“山散洞方針”、“離土不離鄉”等不同時期的戰略與政策也極大地遲滯了我們的城市化進程。可以說,此前我國的科技發展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實際上受制于了城市的發展不足。我們迫切需要認識城市,用科技武裝城市,依靠科技力量優化組合城市經濟資源。我國的科技發展有必要從重點武裝產業轉變到重點武裝城市上來。
與可持續發展密切結合
全面小康社會一定是人類經濟系統與自然界之間關系協調的社會。改善環境,保護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中的迫切之需。中國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具體體現之一,就是要充分實現經濟、社會與自然界之間的和諧相處。在一定意義上說,信息技術、航天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等方面的突破并非是對人類技術能力的最大挑戰,因為這些技術所能破解的都只是自然界中的局部“密碼”。而要實現可持續發展,人類必須掌握自然界的全局性規律。人們已經知道,“克隆”某種生物并非最難,更難的是避免這種生物技術進步可能給自然和諧狀態和遺傳進化秩序帶來的災難;建造核電站并不困難,困難的是防治核污染和處理核廢料;把石油采出來并生產出新型的高分子合成材料的技術已經相當成熟,但人類在這些材料使用后的降解、處置技術上目前還只停留在“試錯”階段。黨的十六大強調,保護環境和保護資源是我們的基本國策,必須把可持續發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這個“十分突出”的地位,當然包括在科技領域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