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經濟系的袁拉圣博士在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作關于公用事業重建的主題報告時,以加拿大電力公司為例探討了公用事業部門是否應該私有化,如何進行私有化,怎么樣的私有化結構最佳,以減輕政府的財政壓力等問題。
他說,在西方國家,很多工業仍然由政府控制著。二十世紀80年代后,許多國家選擇了私有化的道路。私有化的方式主要是拍賣,拍賣的領域涉及到電力的各個部門——煤發電、原子能發電和電網等。私有化考慮的因素是如何利用和優化工業結構達到經濟政治目的,拍賣的效果也主要從老百姓的好處和價格兩者來權衡。
政府選擇拍賣有效率和公共財政兩方面的原因。從效率角度看,國有企業并不追求企業利潤最大化,對企業的成本控制不是那么嚴格。相比而言,私營企業產出較高,私有化能提高效率,將一家企業分成數家,在行業內引入競爭,從而降低價格。另一方面,從公共財政角度看,之所以很多西方國家集中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私有化,是因為那時候這些國家的政府赤字都已經很高了。
比如說,加拿大那時候的國家債務水平已經達到一年的GDP數量。這時候,政府必須考慮降低政府赤字。公共財政負擔和政府掌握的影子價格有關。所謂政府掌握的影子價格,就是指稅收加上政府浪費。政府用一元錢,對經濟的扭曲,加上浪費和腐敗就遠遠超過一元錢。公共財政負擔就是這兩者同時作用的結果。
袁拉圣博士還列舉了加拿大的電力部門來說明如何選擇私有化。
袁博士假設了政府是整個社會的利益代言人,其行為考慮了整個社會的福利。然后,袁博士介紹了加拿大電力部門。加拿大的電力部門可以分為3個部分:電力生產部門、電力傳輸部門和電力配送部門。其中,電力生產部門和電力配送部門有不變的邊際成本,兩個部門都是無規模效應的。然而,電力傳輸部門有規模效應,私有化有動機降低成本,即使在私有化之后政府仍管制價格。由于規模效應,政府主要拍賣電力生產部門和電力配送部門。接下來的問題就是,政府如何賣?是分開來賣還是賣給一家?如果把電力生部門和電力配送部門分開賣,很容易形成兩個壟斷者,效果不會太好。因此,政府考慮將電力生產部門分成幾家,再將電力配送部門分成數家,然后將分離出來的企業分別賣給不同的單位,這樣有利于形成競爭的格局。所以,比較下來,政府要做的工作就是究竟要把電力生產部門和電力配送部門拆分成幾家。
那以,政府如何選擇呢?政府的效用函數里有,消費者利益、廠商利益和政府凈收入。當然政府會給這三方利益賦予一定的權重。公用事業最初由政府擁有,在政府管制下,決定價格為多少,生產多少。政府在比較私有化前后的效用后決定是否對公用事業重組,政府要決定重組的時間和私有化的結構。
袁博士認為,政府的決策決定了最佳結構的競爭程度。私有化的最佳結構并不是唯一的,其競爭程度與電力生產和電力配送這兩個部門分拆的家數相關。根據袁博士的求證結果,競爭程度的范圍介于1/4和1之間。其中,1代表完全競爭的程度。當競爭程度為1/2時,政府拍賣企業得到的錢是最多的。相應地,企業利潤、消費者剩余和社會福利在競爭程度為1/2時要高于競爭程度1/4的時候;而且,在1/4和1/2區間內,三者是遞增的,一定程度上競爭是帕雷托改善的。因此,競爭程度的最佳選擇是在1/2和1之間。
同時,政府的決策也受政府效用函數中政府利益的權重λ所影響。重組和私有化之后,價格彈性會上跳。價格彈性和整個行業利潤會隨著最優λ上升而上升。私有化和λ是同方向變動的,λ高于一定程度的時候,私有化是有好處的。當λ不太高的時候,政府仍有債務,此時政府可以從私有化中獲得凈財政收益。
對于電力部門的公用事業袁博士認為,電力部門的拍賣行為可以推廣到其他的公用事業,比如電話電信等行業。在電力部門,電力生產部門分家以后,各家企業將電輸入到公共電力網絡,用戶再從公共網上使用電力,而不需要區分這些電是由哪家電力生產部門生產的。同樣的,在電話行業,電話線路可以公用,電話公司可以在同一平臺上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