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著三百年歷史的“王麻子”剪刀,曾一度輝煌。這個老字號的金字招牌曾為企業贏得了上百萬利潤。但由于經營不善,竟然走到破產境地。
曾經一枝獨秀、三代傳名的王麻子剪刀近日傳出噩耗——在中國的剪刀市場一直占據半壁江山的北京王麻子剪刀廠已經向昌平區法院申請破產。百年風光一朝衰落,令人不堪回首。
自明代以來,中國的優質剪刀獨出一家,這就是歷經三百余年滄桑的老字號“王麻子”剪刀。北京“王麻子”剪刀,始創于清朝順治八年(1651年),名氣流傳甚廣,與杭州的“張小泉”齊名,市場占有率一度在50%以上。憑著300多年的品牌積淀,“王麻子”成為北京剪刀業的象征。
王麻子剪刀廠是1956年公私合營,1959年正式命名掛牌成立的。其后,王麻子剪刀獲獎無數,其中1980年、1988年王麻子剪刀分別獲國家銀質獎,在刀剪業,“王麻子”三字無疑是金字招牌。1980年,在政府政策扶持等因素催化下,王麻子剪刀廠生產經營活動穩定運行,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企業產品產量、經濟效益創歷史最高水平,年上交利潤近200萬元,企業累計創利稅相當于國家建廠投資的4倍以上。但從90年代中期開始,北京王麻子開始逐漸走下坡路了,企業效益一路下滑。
據知情人士披露,截至2002年5月31日,北京王麻子剪刀廠資產總額1283.6萬元,負債總額為2779.9萬元,資產負債率為216.6%。誰曾想像得到,有過百年輝煌歷史的老字號在市場經濟大潮無情地沖擊下,就這樣一夜之間命歸黃泉。
業內人士分析,北京王麻子剪刀破產非一日之寒,早在數年前就露出冰山一角,歸納起來有這樣幾個原因:
產品創新意識差。王麻子缺乏品牌的提升和保護意識,不注重品牌塑造和宣傳,甚至還依靠口口相傳的方式去傳播知名度,范圍有限。去年竟然忘記了申請北京市著名商標。一位經濟學家說,他小的時候“王麻子”的刀剪就是那個樣子,現在還是那樣子,沒什么大的變化。而一些新的品牌,尤其是國外的品牌式樣卻很多,很精美。相比之下,王麻子剪刀顯得太土氣,不敗才怪呢。
沿襲計劃經濟的管理模式。王麻子剪刀廠領導層缺乏市場意識,“坐店經營,等客上門”的老大思想嚴重,造成生產與市場脫節。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下,企業管理政策、銷售決策以及人才方面都遠遠跟不上時代要求。特別是政府對該企業干預過多,計劃經濟的色彩更加濃厚,養成了依賴政府的懶漢思想。
領導班子不穩定。王麻子剪刀廠在最近的7年中,竟然換了7任廠長,來也匆匆,去也匆匆,領導短期行為嚴重,急功近利,管理混亂,導致企業運轉極不正常。領導人急于出政績,盲目上項目,有的項目剛上馬就胎死腹中,數百萬元資金打水漂,留下一個個爛攤子,無人收拾。
亂點鴛鴦譜式的拉郎配。在相關部門的安排下,20世紀90年代中期,領導指腹為婚,王麻子剪刀廠與十幾個不相干的企業組成了王麻子工貿集團。之后王麻子剪刀廠又劃歸到昌平區管轄,其間分分合合,折騰來折騰去,矛盾一茬接一茬,企業的元氣在矛盾中無端地被耗費掉。
設備嚴重老化。20世紀50年代建廠的王麻子剪刀廠設備已經嚴重老化,只是在工藝、設備等方面做了一些改造,無力更換新設備。一些先進的生產技術沒有運用到生產流程上來,技術改造只是小打小鬧。因為收入低、勞動強度大等原因,又造成人才流失嚴重,跳槽到別的剪刀廠,反過來打王麻子。
假冒偽劣防不勝防。由于“王麻子”享有很高的聲譽,冒牌的“王麻子”也散布到了市場的角角落落。據王麻子剪刀廠方面的說法,制假“王麻子”的廠子多達幾十個,年產量500萬把,是“王麻子”年產量的近3倍。由于打假的成本很高,假“王麻子”不能被真正杜絕,真“王麻子”受到了很大沖擊。
企業人員負擔太重。王麻子剪刀廠有正式職工161人,退休職工卻有268人,職工的醫藥費、取暖費甚至喪葬費等都需要企業解決,給企業帶來沉重的負擔。企業的經濟效益絕大多數用于維持人頭吃飯,沒有充裕的資金擴大再生產和技術改造,日子過得緊緊巴巴的。
有關專家指出,隨著市場經濟化程度的不斷提高,走到破產境地的老字號,已經不只“王麻子”一家。北京王麻子破產給百年老字號們再次敲響了警鐘,企業不能倚老賣老,靠老資格過日子,不能躺在“老”字上睡大覺,吃老本。名牌沒有終身制,名牌企業要特別注重品牌的維護和升級,不斷注入新的內涵和活力。品牌越老越要出新,增強市場競爭力。要時刻牢記,市場不買老,市場更不遷就老朽的品牌。優勝劣汰,推陳出新,這永遠是市場經濟不可抗拒的一大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