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競爭理論認為,任何國家的產業競爭力都是由該產業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兩方面的因素決定的。因此要從國際貿易一般理論出發考察中國的紡織業貿易,其貿易數量、結構和流向取決于紡織工業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必須進行國際行業格局的分析。在新的國際國內形勢下,尤其是我國加入WTO和ATC達成的新情況下,必須要靈活機動調整貿易政策,這樣才能更好的達到保護并發展我國紡織工業的目的。
國際紡織行業:格局變數較大競爭日趨激烈
隨著國際產業結構調整和和轉移,國際紡織行業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體現在以下幾點:
發達國家和地區在紡織行業上的發展呈現不同趨勢。一方面美、法、日等發達國家的紡織產業在其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日漸滑落,其出口紡織品屬弱優勢產品,已失去昔日的競爭優勢,在國際競爭中無顯著相對優勢可言,在國內已屬衰退行業,競爭力較小;另一方面意大利、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紡織業,尤其是高檔紡織行業卻是越來越強大,在國際競爭中居有較強的相對優勢。尤其是意大利,其時裝業極其發達,在高檔服裝領域的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占有力強,因此具有相對較強的優勢。
發展中國家紡織業競爭力不斷提高,但競爭也日趨激烈。由于勞動力等成本相對低廉,紡織行業在發展中國家如中國、巴基斯坦、土耳其、印度等國家和地區經濟中的地位日趨提高,尤其在低檔的紡織品領域這些國家和地區具有越來越大的競爭優勢。可是由于出口國家的相對較多,出口產品的同質性使得低檔紡織行業的競爭日趨激烈,巴基斯坦、土耳其、印度這些國家已成為我國在國際市場的主要競爭對手。
我國紡織行業:競爭力日趨提高但面臨諸多問題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步伐的日趨加快和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我國紡織工業國際地位日趨提高。和其他紡織行業出口國家相比,我國紡織行業在總體上出口的相對優勢較強,其原因主要是比較成本和資源稟賦狀況相對他國來說較好,具體說,一方面因為我國紡織品自然資源豐富,如棉花產量一直位于世界首位,占世界棉衣量的1/4左右,苧麻纖維品占我國纖維總量的1%,而在世界上則占到99%。亞麻也是我國的特色資源之一,蠶繭和廠絲產量則占世界的70.5%以上。另一方面我國紡織業具有勞動力多、成本低的人力資源優勢。而這在如紡織業這樣的勞密型為主的產業國際競爭中具有很大優勢。
然而,我們也不得不注意到,在經濟體制轉軌和經濟增長方式轉換過程中,紡織品出口仍存在著一些突出的矛盾和問題。
總體上看,中國紡織品出口仍未擺脫以數量增長型為主要特征的出口發展模式,與發達的紡織品出口國相比還存在較大的差距,紡織品出口創匯水平偏低,與意大利、法國等發達國家相比則相差數倍至十多倍。出口商品結構尚不合理,紡織出口商品以中低檔普通產品為主,深加工、精加工、高附加值的高檔產品少,技術水平低,質量不穩定。基本上以出口衣著產品為主,裝飾用紡織品出口比重很低,產業用紡織品出口幾乎是空白。
同時,我國紡織業還受技術水平、資金、外貿體制等影響制約,從而限制了其進一步增長。特別是隨著貿易自由化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日益明顯,國際紡織工業競爭加劇,加之各種新興貿易壁壘的興起,我國紡織業面臨更多的壓力。如何應對國內、國際的問題及競爭是進一步擴大我國紡織業出口的關鍵。其面臨的具體問題如下:
紡織業商品結構不合理。我國紡織業目前仍是以服裝為龍頭的傳統中低檔普通產品為主,其比較優勢也僅屬傳統紡織品范圍,如棉紡織品、絲絹仿制品、麻紡織品、服裝等,而深加工、精加工、高附加值的化纖、紡機及新興紡織業領域(如紡織品在航空航天、冶金化工、交通運輸等方面的應用)、裝飾用紡織品我國則明顯處于劣勢,有些甚至還是空白。
尤其是產業用紡織品我國更是不足,1995年總產量僅為90噸,而發達國家則在這些方面占有絕對優勢,其貿易增長速度也高于衣著類紡織品。可見,我國紡織業各行業結構不合理,各類紡織品競爭能力強弱不一,發展極不平衡,這勢必會影響我國紡織業整體競爭力水平和我國紡織業的進一步發展。
紡織業勞工成本呈上揚趨勢,而勞動生產率卻在低水平徘徊。傳統紡織業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擁有一支龐大的、成本較低廉的產業大軍,它一直是我國紡織業迅速發展的動力和優勢。但從20世紀80年代后期起,我國紡織業勞動生產率和職工工資的變動卻使我國勞動力成本明顯上升,年均增長率為5.4%,而同期,印度勞工成本從1980年的0.60美元/小時下降為1996年0.56美元/小時,印尼、巴基斯坦的勞工成本相對我國來說年均增長率也僅為4.2%和7.6%,這意味著我國紡織勞工成本相對印度、巴基斯坦、印尼等國來說正逐漸增加,比較優勢逐漸喪失。
紡織業技術水平落后,核心競爭力缺乏,產品競爭優勢不足。我國雖然擁有的棉紡機械設備占全世界總量的33.7%,但絕大部分是比較落后的有梭織機,無梭織機與有梭織機的比僅為43%。
紡織設備革新改進緩慢,達到80年代水平的機器不足20%,新興設備僅占16%,50~60年代設備仍有40%在超期服役。加之紡織業規模小、分散性大,無法形成規模經濟。如我國化纖工業,1991年我國618家化纖工廠生產能力為226萬噸,平均生產規模僅為36570噸,與世界平均規模相差10倍左右,平均制造成本比世界先進國家和地區水平高出25%以上。
隨著MFA逐步取消和ATC協定的實施,國際競爭日趨激烈。與此同時,國內競爭市場也將可能會被大量涌入的高檔服裝、產業用紡織品等發達國家紡織商品占據半壁江山,我國一些競爭力弱的產品有可能被排擠甚至放棄市場。如化纖品市場有可能受到臺灣、韓國等國家和地區的威脅,棉紗市場有可能被巴基斯坦擠占。
從目前發展趨勢來看,我國紡織業面臨著巴基斯坦、印度及東盟各國紡織業異軍突起的沖擊,但從他們各自實力來講我國紡織品還占有一定優勢,特別是在中低檔紡織業上最近和以后幾年內暫時不會失去紡織大國的傳統位置,這無疑為我國紡織業出口,緩解進口壓力提供強有力支持。
然而,我國紡織業整體競爭優勢并不突出,面臨著諸如結構性矛盾突出(主要是裝飾用紡織品、產業用紡織品弱或空白)、技術落后等問題,發達國家隨時會動用WTO和ATC規則對我國紡織品出口予以限制或制裁,如采用反傾銷、反舞弊條款及保護措施制度等,紡織業仍面臨著國內外各方面壓力。在當今紡織業形勢下,有必要調整原有的紡織業貿易政策。
適時而動調整我國紡織業貿易政策
長期以來,我國對紡織業采用了高關稅等貿易保護措施,使得紡織業貿易保護程度相對于其他國內產業來說保護程度偏高,這一方面有利的推動了紡織業的發展,同時也造成了紡織業不思進取、虧損嚴重的局面。
鑒于我國傳統紡織業具有國內其他產業無法替代的國際競爭能力和一定的比較優勢,我們應適時取消對國際紡織業不合理的進出口高保護結構,減輕紡織業上下游產業進口壓力,引入國際競爭,以此促進本國紡織業結構調整,提高其市場營銷、管理能力,從而提高競爭力。
順應加入WTO和貿易自由化的潮流,下降關稅,減弱關稅對我國紡織業的貿易保護。但這并不是全部取消關稅或一步達到發達國家的關稅水平,由于MFA用10年時間回歸WTO,因此我們可以在10內逐步將關稅降至與發達國家相協調的關稅水平上,即紗線類5%,織物類10%,服裝類17.5%的水平,讓保護產業在保護過程中也能感受到競爭壓力,從而有利于成熟。
注意非關稅壁壘的運用。一方面由于關稅保護的方式日益落后;另一方面,由于非關稅壁壘具有隱蔽性、限制性強、針對性強、靈活性等特點,因此,非關稅壁壘理應成為保護我國紡織業的主要保護手段。
管理、引導外資投向。限制其進入我國傳統產品領域以避免其在國內外市場上與我國的產品發生正面沖突,將其引向我國紡織領域中的薄弱行業和空白項目,如化纖原料項目、化纖高新產業、新興紡織領域等,從而吸收國外先進技術,提高本國這些領域的產品競爭力。
擴大企業的自營出口權。對某些具有出口能力和條件的企業可以放開自營出口權。同時取消出口紡織品配額許可證管理,擇優分配,不搞黑箱操作,公開招標,提高我國紡織企業出口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