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亞洲金融危機發生以來,我國經濟在整個世界經濟不大景氣的背景下,一直保持了持續穩定、快速增長的態勢,表明政府對宏觀調控駕馭日趨成熟、成效顯著。2003年,經濟能否保持持續景氣狀態,宏觀經濟調控政策仍將起到很大的作用。從已經召開的十六大、全國經濟工作會議及各部委的工作會議傳遞的信息表明,2003年宏觀經濟調控政策保持了相對的穩定性和連續性,但也有微調,政策將進一步趨于完善,對經濟發展將起到更大的作用。
發展觀更加明確
前些年,我們談到經濟發展時,一般注重的是經濟增長速度如何,以此判斷經濟發展狀況,但對速度之外的東西關注的不夠。近幾年,中央開始強調可持續發展和發展的質量問題,可以說,經濟發展觀已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從最近召開的經濟工作會議及計劃等工作會議中可以看出,這種發展觀更加明確,即:不僅追求經濟增長的速度,同時要兼顧效益、質量、環保等。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家計委主任曾培炎在全國計劃工作會議上指出:200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重點抓好九個方面的工作: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管好用好國債投資,促進結構調整和經濟較快增長;切實做好就業再就業工作,努力增加就業崗位;大力提升工業競爭力,加快發展服務業;積極推進西部大開發,促進地區經濟協調發展;堅持市場取向改革,深化投資、價格、糧棉流通和壟斷行業管理體制改革;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進一步擴大對外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培育和增強居民消費能力,進一步發揮消費需求對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大力發展各項社會事業,進一步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發展要有新思路,必須緊緊抓住積極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這個主線開展工作。在產業結構、地區結構、城鄉結構調整上,邁出新步伐。正確處理投資與消費的關系,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速度與結構、質量、效益的關系,實現既快又好的發展。
國家經貿委主任李榮融在經貿工作會議上指出,在堅持行之有效的方針政策和做法、做好各項經貿工作的同時,努力做到“六個更加注重”:一是更加注重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二是更加注重依靠技術創新提高企業的競爭力;三是更加注重資源節約綜合利用和環境保護;四是更加注重流通業對工業發展的促進作用;五是更加注重發揮人力資源的優勢;六是更加注重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
發展觀的明確,必將對政策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財政政策轉型
1998年以來,我國堅持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共發行長期建設國債6600億元,帶動投資3.2萬億元,年均拉動經濟增長1.5-2個百分點。可以講,國債投資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我們運用國債資金進行了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辦成了一些多年想辦而沒有力量辦的大事,增強了經濟發展的后勁。
但辯證地說,積極的財政政策在拉動經濟增長的同時,也有一些副作用。其中比較明顯的是債務余額和赤字規模的擴大使風險因素有所積聚,當然還包括在某些方面增強了政府直接干預經濟的程度,持續的政府投資還會在某些領域產生效用遞減等問題。
因此,關于積極財政政策是否應該繼續實施以及如何實施成為2002年以來經濟學界一直爭論的一個熱點話題。
在年初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對2003年積極財政政策的走向作出了全面而明確的規劃,其中包含不少值得琢磨的變化。會議把“堅持擴大內需的方針,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列為2003年經濟工作要著重把握好的四個方面之首,并具體提出五項要求:一要集中力量辦大事,確保重大項目的投入和建設;二要向農村傾斜,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增加農民收入;三要向結構調整傾斜,促進技術進步和企業技術改造,增強經濟發展的后勁;四要向中西部特別是西部地區傾斜,繼續為加快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創造條件;五要向生態環境建設傾斜,加快實施退耕還林,促進可持續發展。會議還要求國債項目建設必須保證質量,嚴格資金管理;擴大投資需求要同擴大就業、改善人民生活、促進消費結合起來,實現投資和消費雙拉動;要繼續鼓勵和引導社會資金投入國家鼓勵的產業和建設項目,防止低水平的重復建設。
這表明,以國債擴大內需的油門將踩在富民為本上,就是說使人民更多地受益,特別是農村貧困人口、少數民族將優先受益。這不僅是一個經濟協調發展的方針,而且是一個社會協調發展的方針。不僅對2003年經濟發展將產生良好的拉動作用,同時,對未來的長期發展也將奠定良好的基礎。
稅制將進行有增有減的結構調整
國家稅務總局局長金人慶在全國稅務工作會議上表示,在保持稅收收入穩定增長的基礎上,今后要對稅制進行有增有減的結構調整,基本建立以流轉稅和所得稅為主體、其他稅為輔助,符合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原則,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稅制體系。
今后要建立持續穩定增長的稅收收入機制,保持稅收收入與經濟同步增長或略快于經濟增長,提高稅收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今后要推進增值稅由生產型向消費型的轉變,統一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完善個人所得稅,調整消費稅和營業稅,改革地方稅,推進費改稅。同時,要整體推進,全面深化,基本建立完備的稅收立法、執法、司法、護法體系。合理配置稅收立法權限,加快稅收立法步伐,制定稅收基本法,提升稅法級次。此外,還要完成金稅工程三期建設,推進稅收信息化,并不斷深化稅收征管改革和加強稅務隊伍建設。
從中可見,人們呼吁的稅制改革2003年將進入實質性操作階段,并有望邁出比較大的步伐。
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
全國經濟工作會議透露,2003年要著重抓好“四項改革”,即深化國有企業和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深化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穩步實施金融體制改革,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這說明政府對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要加快改革有清醒的認識。今后5至8年,我國將加速向市場經濟體制轉移,政府和企業的管理體制將盡快適應這種變化。
會議把深化國有企業和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列為今年四項改革之首,預示著國企改革將有重大突破。而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將有利于妥善解決中央與地方政府管理國有資產的權責問題,通過構建符合基本經濟制度要求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明確國有資產出資人。解決部門多頭管理國有資產的問題,通過成立統一的國有資產管理機構,實現管資產和管人、管事相結合。為國有資產發揮更大作用創造條件。
而且,為提高工作效率,新一屆政府會進一步提出精簡機構、調整不同部門的職能的目標,并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
特別是會議在提及加快結構調整的內容時,要求各級政府將注意力轉到“引導、規范、監管、服務”上來,盡快形成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結構調整新機制”。這意味著政府職能將發生重大轉變,即轉向引導市場、規范市場、管理市場、服務企業的職能上來。政府不能再充當結構調整的主體,這一角色將交給企業。
在改革要有新突破的思路下,2003年我國將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和市場取向的改革,推進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為經濟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
法制加強管制減少
自2003年1月1日起,我國在經濟、政治和社會領域將施行一批新的法律法規、政策、規定、制度等,比如《政府采購法》、《經濟適用住房價格管理辦法》等。法律體系將進一步完善。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發布的《國務院關于取消第一批行政審批項目的決定》,中國證監會于2002年12月24日在官方網站上發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關于第一批取消行政審批項目(32項)的通告》,公布了中國證監會第一批被取消的32項行政審批項目。種種跡象顯示,在取消首批32項行政審批項目后,中國證監會將會加快解除行政管制的步伐。這表明,2003年我國經濟管制將進一步減少。
特別是備受關注的新中國第一部民法典2002年12月也提請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31次會議初次審議。草案對私人所有權作出專章規定,旨在完善保護私人財產的法律制度。民法是國家的基本法律。民法規范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是社會生活的基本準則。這部民法草案的起草甚至出臺,將進一步完善中國的民事法律制度,保護自然人、法人的民事權益,規范民事關系,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發展。
非公發展條件趨好
有關部門信息表明,2003年,我國將放寬國內民間資本的市場準入領域,在投融資、稅收、土地使用和對外貿易等方面采取措施,為非公有制經濟平等參與競爭創造條件。從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擴大就業的高度,把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擺到突出位置。具體為:首先要盡快出臺與《中小企業促進法》相關的配套政策,抓緊制定中小企業信用擔保管理辦法、中小企業發展基金設立和使用管理辦法;盡快出臺中小企業標準,為貫徹實施中小企業促進法提供依據;二是積極創造條件,支持創辦中小企業;三是改善中小企業融資環境;四是繼續推進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建設;五是積極推進中小企業信用體系建設;六是積極促進中小企業對外交流與合作。
國家還特別強調,要發揮中小企業和個體、私營等非公有經濟在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和活躍市場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使之逐漸成為新增就業和再就業的主渠道。放寬市場準入,凡是允許外資進入的領域應當允許國內各類資本進入。在投融資、稅收、土地使用和對外貿易等方面采取措施,保護公平競爭。
可以講,2003年非公經濟發展的政策、體制環境將進一步改善。
在新的一年里,黨和政府還將對社會保障、就業、教育等社會問題更加重視,支持信息化建設力度進一步加大。
2003年政府將擴大消費需求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上,一系統刺激消費需求的政策以及改善消費環境的政策將不斷出臺,從而切實促進消費需求的增長,實實在在地提高百姓生活,為全面奔小康創造條件。同時,在綜合運用貿易政策和產業政策方面,將繼續做好我國與其他重要貿易伙伴國的產業對話和磋商工作。根據世貿組織規則,繼續做好相關法律法規和規章的立改廢工作。利用世貿組織規則維護我國產業和企業的合法權益。
總之,2003年宏觀經濟調控政策將繼續保持2002年以來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并作出適當的微調,將對經濟發展發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