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一起貧困縣的縣委書記受賄案,全縣科、局、縣級干部,無一不向他行賄。他一年受賄錢財占全縣科局級以上干部全年工資的近80%。
2003年1月28日,曾經是一個貧困縣縣委書記的李鐵成,強打精神站在被告席上。經過5個小時的審理后,審判長莊嚴宣判:“……被告人李鐵成身為國家工作人員,在吉林省白山市靖宇縣任縣委書記等職期間,利用職務便利,為他人謀取利益、收受他人賄賂之行為已構成受賄罪,公訴機關指控罪名成立。鑒于李鐵成認罪態度較好,依法對其從輕處罰,判處其有期徒刑15年,追繳非法所得144萬余元……”
機關部門行賄百分百
2002年8月,吉林省檢察院將涉嫌貪污罪、挪用公款罪負案在逃4個月的吉林省皇封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穆乃翰抓獲。在偵查過程中,檢察官發現白山市政協副主席、市委統戰部部長李鐵成在任白山市靖宇縣縣委書記期間,收受巨額賄賂的犯罪線索。
2002年9月20日,聽說穆乃翰被抓而惶惶不可終日的李鐵成被一副锃亮的手銬卡住雙腕時,他知道自己一手遮天的日子徹底結束了。檢察官在李鐵成家搜出了存有120萬元人民幣的存單后,采用敲山震虎的策略,迫使李鐵成很快就顫抖著掏出記載著靖宇縣領導干部的電話號碼本,開始交代自己的受賄事實。
吉林省紀檢委和檢察院成立了專案組,到靖宇縣召開領導干部大會,要求行賄的干部們交代問題。一時間,靖宇縣干部從縣委書記、人大主任、縣長、縣委副書記到眾多的局級、鄉鎮的領導,在專案組辦公室門前排起了長隊,他們3天內就交代了曾經向李鐵成行賄170多萬元錢的事實。 專案組震驚了:李鐵成在全縣范圍內受賄,沒有“盲區”和“空白點”。 在這起行賄案中,行賄人分布在縣委、縣政府機關各個部門,基層鄉、鎮機關、省直、中直企業等100多個單位中,直屬單位占4%,鄉鎮序列占5%,縣委序列占6%,企業占11%,“五個班子”占 22%,政府序列所占比例最大,高達52%。該縣所有的機關部門,竟沒有未向李鐵成行賄的單位。
從行賄人數上看,向李鐵成行賄謀取政治和經濟利益者竟有162人之多,而且都是科、局級以上的領導干部。其中副局級54人,約占行賄人總數的33%;正局級75人,約占行賄人數的46%;縣處級以上33人,約占行賄人總數的21%。調查結果表明,全縣科、局、縣級干部除李鐵成本人和他的妻子外,幾乎無一人沒有向他行過賄。而李鐵成的受賄款,按靖宇縣低保人員最低生活保證金計算,足以使2055人生活一年;按2000年該縣副局級以上干部工資收入計算,它是100名副局級以上干部20年工資的總和。
2002年9月29日,李鐵成被逮捕。由于此案涉及的靖宇縣眾多領導干部,2002年12月25日,專案組將此案移交到吉林市人民檢察院,進行異地審查起訴。
縣委書記的“一把手”工程
李鐵成出身于貧苦的農家。1967年,19歲的李鐵成在吉林省糧食學校畢業后,被分配到白城市糧庫任化驗員。3年后,他被調到吉林省靖宇縣農機修造廠當工人。1985年,只有37歲的李鐵成由于勤奮好學,在短短的15年內便完成了由普通工人到靖宇縣縣級領導的飛躍——擔任了靖宇縣人民政府副縣長。此后,李鐵成更是步步高升,1994年3月擔任靖宇縣縣委書記,成為該地的權力核心。
漸漸地,李鐵成的眼睛已從為人民服務的方向轉過來,瞄準了金錢。李鐵成交代:“進入1990年代以后,我在縣級領導崗位上時間長了,覺得在當今市場經濟的大潮中,給上級領導送禮的現象在人們眼中很正常,便逐漸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一些下屬干部借春節之機,以拜年、看望老領導的名義,送給我幾百元、上千元錢。如果不收,我怕傷了感情。誰知這個防線一松,就是蛻變的開始……”
為了斂財,李鐵成出任靖宇縣縣委書記后,大權在握,八面威風,立即抓了個“一把手”工程,使機關各部門“一把手”的任用,只能由他一人“欽定”。他不點頭,“誰也不好使”。不少“一把手”們很快明白過來了,不給李鐵成“上上炮兒”(即送禮行賄),就別想在他這個“一把手”底下再當“一把手”。于是,一些領導干部把賄賂李鐵成作為升官晉爵的必由之路。這樣,每到春節前幾天,李鐵成和妻子就不怎么到單位上班了,而是守在家里坐收送上門來的買官錢。
給李鐵成行賄送禮的人,都極用心思。他們“不甘示弱”、爭先恐后地把包扎整齊的錢呈上時都說:“春節您自己買點年貨吧。”他們把“年貨”兩個字用得很巧妙,好像他們不是行賄,李鐵成也不是受賄,只是送點和收點“年貨”而已。李鐵成也把錢當作“年貨”,照單全收。
李鐵成受賄的另一個渠道,就是為企業謀取經濟利益后,“笑納”送上門來的好處。他利用管理、扶持縣屬企業職務上的便利,于1995年2月、1996年10月、1998年1月,先后收受吉林省皇封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股票6萬股(價值人民幣6萬元),收受吉林省某公司總經理王某賄賂的股票1萬股(價值人民幣1萬元);1998年10月,他為了減少某建筑公司在本縣的工程收費,收受該公司賄賂2萬元。另外,他還利用其“影響”多次為行賄人安排子女就業、上學等事項。
在靖宇縣,流傳著形容各級干部送禮的一個順口溜:靖宇干部普遍送,想提拔的重點送,要求迫切的連續送,逢年過節必須送。
大權獨攬后,李鐵成開始把權力當作搖錢樹。當地的干部群眾認為,李鐵成在縣里可以說一不二,一手遮天。為了將全縣200多名科局級以上領導干部的命運完全操縱在自己的股掌之間,李鐵成做書記6年中,頻繁調整干部。“小調月月有,大調每季度一次”,共調整干部840余人次。頻繁的調整搞得全縣干部人心浮動,不得不把心思用在如何升遷上。其中有160多名干部為了“政治前途”向李鐵成行賄,從而形成了一股”跑官風”:全縣干部大都無心干工作干事業,也沒有人相信能靠自己的能力和業績來換取組織上的信任和提拔。
李鐵成是如何將行賄人的賄金,“轉化”為行賄人想得到的“政治利益”呢?一是憑著他在靖字縣30年的熟悉程度,來準確地判斷行賄人的“需要”。他幾乎能閉著眼睛說出全縣每個部門每個干部的特點。二是在行賄人的提拔、調整進入正常程序之前,以他的狡猾老到,早已“暗渡陳倉”,完成了事前的鋪墊,然后再“名正言順”地進入“正常程序”,基本上他會根據所送錢物的多少,不顯山露水地為行賄人做出適當的“安排”,一般都能讓行賄人“心想事成”。即使是在本縣范圍內“安排”不了的,李鐵成也會千方百計地將行賄人“協調”、“推薦”到外縣、鎮擔任要職。就這樣,李鐵成在弄權斂財的過程中,既“簡單”又“隱蔽”地完成了筆筆權錢交易
在李鐵成的興風作浪下,靖宇縣的官場完全成了“官市”,買什么級別的官要花多少錢,怎樣按“游戲規則”交易,在行賄者和受賄者心中,已是明碼標價了。而“一把手定乾坤”的風氣使嚴格的干部考察制度被不同程度地削弱或流于形式。
行賄者的“五大日子”
地處吉林省東部山區的靖宇縣,是著名抗日將領楊靖宇的犧牲地,也是吉林省的幾個國家級貧困縣之一。該縣 1999年的財政收入只有1920萬元,城鎮人口平均每月收入不足230元。然而就在這一年,身為縣委書記的李鐵成卻利用職權瘋狂受賄近44萬元,相當于當年全縣財政收入的2.29%,占全縣200多名科局級以上公職人員全年工資額的近 80%。
1992年以前,李鐵成的全部家資只有3萬元。案發后,其個人總財產已高達數百萬元,其中房產就有6處(大連市兩處、長春市兩處。白山市1處、靖宇縣1處)。李鐵成平時穿著樸素,給人一種簡樸的印象。但許多熟悉他的人都知道,這是他刻意營造出來的假象,好讓那些有求于自己的人不時給自己送些銀子來。
李鐵成交待他受賄的時間,主要是在逢年、過節、3個子女結婚、手術住院、老母親去世這“五大日子”。靖宇縣科局級干部絕大多數借這“五大日子”,給他送錢。
據檢察機關調查:李鐵成于1993年10月、1997年10月和1998年10月,利用3個子女結婚,收受下屬47名干部及吉林省皇封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賄賂人民幣23.5萬元;1995年5月,李鐵成利用其有病住院之機,收受下屬19名干部及吉林省皇封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賄賂人民幣3萬元;在1992年至2002年的春節、中秋節等節日中,李鐵成收受下屬106名干部及吉林省皇封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賄賂人民幣98.5萬元。
李鐵成說:“倒不是我選擇這些日子讓他們來送錢,而是他們在這樣的日子來送錢物,理由比較充分,形式上也順乎情理,話題也似乎好找。”
關于受賄的過程,李鐵成說得非常簡單:“我受賄的方式比較簡單,多數人都是以拜年、祝賀、慰問等理由表示的,到我家后把裝錢的信封放下就走了,很少有人提出什么要求,我也沒有什么承諾。”
吉林市人民檢察院檢察官王聰在公訴中提出了一個焦點問題:在本案中,李鐵成收受的大部分賄賂是在重要節日、子女結婚、本人住院期間。從表面上看,這些事實類似禮尚往來,對此,公訴人指出,李鐵成的受賄犯罪與那些一事一收的受賄犯罪,盡管在表現形式上有所不同,但絕沒有本質上的區別。
不管怎樣,李鐵成的履歷由此黑白鮮明。法網無情,等待李鐵成的,將是漫長的鐵窗生涯。
(摘自《百姓》原標題為《窮縣富書記受賄百分百》 本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