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券市場是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基礎上孕育誕生的,這種非自發產生和非自然演進的特征,使市場的發展呈現出強烈的政府驅動型,過多的國家干預使市場出現了諸多的非規范之處,與WTO的要求差異較多也較大,正是新任證監會主席尚福林稱之的“新興加轉軌”證券市場。要實現“轉軌”必須從制度入手進行市場化培育,以市場的規范來迎接證券市場的國際化發展。
國際化的前提
B股作為專供境外投資者以外幣交易的人民幣特種股票,在某種意義上標志著中國證券市場已對外開放,這是將整個證券市場人為地劃出一塊,使境外投資者不能自由進出A股市場,開放度十分有限,且A、B股市場難以有效調節。
1.A、B股分設的初衷。B股市場設立的初始動機在于:籌集外匯資金,解決國內建設資金短缺問題;學習國外的成熟市場經驗;防止外資大量進入A股市場,造成市場動蕩。這是在當時嚴格的外匯管制條件下,通過證券市場吸收外資的過渡手段。A、B股市場分割對于初建的證券市場是—種保護措施,有利于國家監管,但致使市場交易成本、監管成本過高。伴隨外匯市場的逐步放開和證券市場的進一步發展,分割的市場則制約了證券市場的發展。因此,A、B股并軌是中國證券市場解除市場人為準入限制的過程,實現國際化的首要一步,是證券市場走向成熟、規范的內在要求。
2.A、B股并軌的原則。首先,B股并入A股市場,實現上市公司流通股的一體化,取消同質股權的市場流通隔離,這是并軌的表層問題;其次,放開A股中公有股的二級市場交易,打破同質股權的市場流通管制,活化其股份存量,實現流通性均衡,這是并軌的深層問題。從證券市場的長遠發展角度看,公有股流通問題是解決A、B股并軌的根本。
3.A、B股并軌的制度基礎。會計制度是企業經營績效的度量衡,而現在A、B股是兩套體系。A股市場的國內會計制度在穩健性原則、資產評估等方面與B股市場的國際慣例會計制度有諸多差異,統一內外會計制度是A、B股并軌的制度基礎。這樣有利于股價向內在價值回歸,特別是能有效擠壓A股市場的泡沫成分,抑制過渡投機;提供給投資者市場交易行為的價值判斷基礎。
4.A、B股的實施途徑。2000年2月1日,B股已向境內個人投資者開放,這是A、B股并軌在投資群體方面的又一次探索。進—步的途徑還有:一是設立中外合作投資基金,逐步對境外開放A股市場;二是培育國內機構投資者;三是以凈資產為軸心,解決公有股的產權交易。
國際化的過渡性制度安排
1.QFII的界定。QFII(Qualified Foreign Institutional Investor)即指外國專業投資機構,原意是國外機構投資者到國內投資的資格認定制度。證監會于2002年4月提出設立QFII機制,界定為“引進合格的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作為一種過渡性制度安排,是在資本項目尚未完全開放的國家和地區,實現有序、穩妥開放證券市場的特殊通道。這不是國際通行的作法,發達國家由于貨幣可以自由兌換,不需引進QFII,它只是少數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成功經驗。從韓國、臺灣、印度和巴西等市場的經驗表明,在貨幣未自由兌換時,QFII不失為一種通過資本市場穩健引進外資的有效方式。
2.推行QFII是我國經濟發展的現實需要。新興市場經濟本身千差萬別,有的國家由于市場發展水平有限以及經濟欠發達,無法吸引外國資本進入證券市場。因此,QFII制度成功的關鍵在于整體經濟的吸引力和發展的可持續性。
實踐證明,資本始終是發展中國家資源配置中最緊缺的資源。21世紀中國經濟的發展,尤其是協調發展(西部大開發)需要多方的資金支持。從國內宏觀經濟政策看,多年來為拉動經濟增長的積極財政政策有逐步淡出的趨勢。銀行存款余額卻在不斷膨脹,截至2003年4月末,存款余額已突破10萬億元,卻難以有效轉化為投資而支持經濟增長。在政策效應下,民間投資快速回升。在過去的3年中,民間投資總額已占到全社會投資總額的27.3%、28.6%、28.45%,民間投資日益增多,但總量仍顯不足。在這種情況下,延續與拓展吸引外資的方式就顯得非常重要。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適應跨國投資發展趨勢,積極探索采用收購、兼并、投資基金和證券投資等多種方式利用中長期國外投資”,為經濟的持續協調發展開拓融資新渠道。中國作為全球經濟最為活躍的地區之—,并在恐怖分子活動頻繁的世界環境中凸現投資“安全島”效應,吸引著大型跨國公司能夠迅速打入國內市場,最有效的途徑就是通過購并控股境內上市公司,以快速本土化來搶得先機。QFII是其實現這一目標的便捷通道。
3.QFII的功效是為適應境內證券市場與國際接軌。具體地說:一是QFII是在過去直接引進外資的延續和拓展,是間接引進外資的一種新形式,通過國際資本的證券化投入,增加證券市場資金供應,為實體經濟發展中介更多的資金。二是QFII有助于培養買者自負的投資理念和規范上市公司的經營行為,引導資金流向,促進資源的有效配置。臺灣、韓國等地的引入QFII機制后,熱衷投資績優股、重視上市公司分紅、關注企業的長遠發展的理性投資開始盛行,投機行為有所減少,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市場的巨幅波動。三是QFII將改善投資者結構。目前,國內證券市場短期買賣相當頻繁,這表明其仍然是以散戶為主的市場。QFII有利于把以散戶為主的市場逐步轉變為以機構投資者為主的市場,并能促使券商漸進地適應國際化競爭。四是QFII可以強化市場約束,促進上市公司提升治理水平,加速向現代企業制度靠攏。
完善基礎,全面推進國際化
1.金融混業經營是與國際接軌的運營制度。1948年,我國組建中國人民銀行,金融體制一直是一元化的政府金融。1979年以后,相繼按產業分工設立了中、建、農三家國有商業銀行。1983年3月,剝離出人民銀行的商業金融業務,成立工行;9月,國務院決定人民銀行專使中央銀行職能,構建了二級銀行框架體系。1988年,國家開始國債流通試點,各地建立了經辦國債轉讓業務的中介機構——證券公司。1990年,上海、深圳證券交易所設立。1990年以后,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分解設立財產險、人壽險和再保險業務三家專門公司,股份制保險業大量出現。但證券、保險機構均是銀行的派生物,金融業務范圍拓寬,工作量加大,風險劇增。1997年,改革了人民銀行的高度集權的一元化金融監管運營模式,形成銀行金融機構與證券、保險等非銀行金融機構分立經營,中央銀行、證監會、保監會分業監管的三駕馬車。2003年,銀行監管業務從中央銀行又分離成立銀監會。這樣,增加了金融業運營的有效性,細化落實了金融監管,降低了金融風險。但分業經營模式下,商業銀行的資產只能是發放貸款,不能從事證券業、信托業、保險業、房地產業的投資活動,銀行資產非常單一,難以通過資產多樣化分散投資風險,加大了經營的風險,阻礙了銀行業的發展。同時分業經營人為地分割了金融資源,降低了資金使用效率。三個垂直監管機構的設立、人員配備等加大了國家財政的支出,分業監管的組織成本突增;監管的政策配套率降低,行業協調難度和執行成本加大;經營準入手續增多,交易鏈拉長,使投資的外圍社會支出變大及間接成本增高等,最終導致監管成本提高。
從長期看,這不利于金融業在競爭中發展,特別是在金融全球化發展的背景之下,國際金融業通常都是混業體制,經營制度的差異難使國內金融業在國際化發展中擁有競爭優勢。因此,必須對分業經營監管體制的持續性加以研究,構建一個向混業經營監管平穩過渡的體制安排。
2.人民幣完全自由兌換是證券市場國際化的外部條件。證券市場的國際化就是要做到市場資金無“國界”,以資金逐利的本性自由流動和配置。
對于“新興加轉軌”的證券市場,從不規范到規范會有一個過程。WTO迫使我們必須加快這一進程,從國情實際出發,遵循新興市場規律,在發展中規范,使證券市場變為“機遇加潛力”的市場,以期實現國際化的縱深發展,有效利用國際資本,為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更有力的資金支持。
(作者單位:西北電業職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