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白”本是漢字書體的一種,筆畫露白,似枯筆所寫,相傳為東漢蔡邕所創。對聯中所說的“飛白”一詞,用陳望道在《修辭學發凡》中的解釋為:“明知其錯故意仿效的,名叫飛白。”“白”,別也,就是讀錯或寫錯的意思,用“飛白”成聯,常用于戲謔、嘲諷等目的。
妹妹我思之!
哥哥你錯矣。
清末有一次舉行科舉考試, 出的題目是“昧昧我思之”,用的是《尚書·秦誓》中的一句話。“昧昧”,是想念深切的樣子之義。有位考生粗枝大葉,把題目抄為上聯所寫的樣子。將“昧昧”誤作“妹妹”,并據此大作文章,自是下筆千言,離題萬里。主考官看后,啞然失笑,并提筆寫了上面的下聯。看了此聯,筆者相信,啞然失笑的絕不會僅僅是主考官一人。
《曲禮》一篇無母狗;
《春秋》三傳有公羊。
清初,蘇州有個秀才叫韓慕廬,曾在一蒙館任教。該館主人雖識字不多,但膽子很大,常親自教課,以致把經書中的許多字句都教錯了。一天,學生讀《禮記》中的《曲禮》等,把其中“臨財毋茍得,臨難毋茍免”的“毋”字讀作“母”字,適逢一名士路過,聽了暗自發笑,于是高聲念出了此聯中的上聯。韓慕廬聽后,隨即應答了下聯。《春秋》為一部編年史書,相傳為孔子所作。解釋、闡述《春秋》大義的有《左傳》、《谷梁傳》和《公羊傳》,合稱《三傳》,名士將錯就錯,將“母狗”取代“毋茍”,是為飛白。韓慕廬以“公羊”對之,可謂是巧妙至極。
輦輩同車,夫夫竟作非非想;
管同官,個個都存草草心。
清末文士何秋輦有一世侄出洋留學,給他來信,稱之為“秋輩老伯”,將“輦”錯為“輩”,又將“草菅人命”的錯寫的“草管人命”。何秋輦以這事為題材作了此聯。不知那些粗枝大葉、馬馬虎虎,常寫錯別字的人,看了此聯后有何感想。
民國初年,四川陸軍第三鎮鎮將孔兆鸞,是個胸無點墨卻喜歡賣弄的人,結果鬧出的笑語不勝枚舉。如,他將“草菅人命”讀為“草管人命”,將“馬革裹尸”讀為“馬革裹(‘里’的繁體字)尸”。在一次宴會上,有人以此作了一副對聯:
山管人丁水管財,草管人命;
皮裹袍子布裹褲,馬革裹尸。
上、下聯分別將“菅”、“裹”飛白為“管”、“裹”,這無疑是對孔兆鸞的絕妙諷刺。可當作者“恭請”他指正時,他還連說:好聯,好聯。
國民黨統治時期,成都“怪人”劉師亮,針對那時政治黑暗,苛捐雜稅多如牛毛的情況,將“民國萬歲”和“天下太平”兩句口號變為一副對聯:
民國萬稅;天下太貧。
原來,西南官話“歲”與“稅”、“平”與“貧”同音,這樣一飛白,對國民黨統治的本質,便作了深刻的揭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