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興,百業興;農民富,國家富;農村穩,天下穩。現實的難題和形勢的發展,都要求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關注和重視“三農”問題。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特別強調要堅持把加強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作為今后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溫家寶總理又提煉出“城鄉協調”四個字,為“三農”問題的求解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答案。
統籌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妥善解決好“三農”問題,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是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是擴大內需的要求,也是確保國家長治久安的必然要求。改革開放以來,農業和農村的發展,為我國勝利實現現代化建設前兩步戰略目標,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但是相對于城市發展來說,農業的勞動生產率低,農村的生產力落后,農民的生活水平明顯低于城鎮居民,農村教育、科技、文化和衛生等事業的發展水平也明顯落后于城市。在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進程中,農村面臨的任務比城市要艱巨得多。沒有農民的小康就沒有全國人民的小康,沒有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
而且農村市場潛力最大,堅持擴大內需的方針,要求我們必須大力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村消費在整個消費中的比重。農村市場與城市市場是相互關聯、相互促進、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開拓農村市場,不僅有利于農村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9億農民生活質量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增強城市工商業的活力,促進城市工商業的發展。
“中國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農村,中國穩定不穩定首先要看這百分之八十穩定不穩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沒有農村這一穩定的基礎是不行的。”十幾年以前鄧小平同志這段語重心長的重要論述體現了他對中國國情和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和把握。今后各級黨委和政府在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確定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研究重大經濟政策的時候,要把解決好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放在優先位置,使城市和農村相互促進、協調發展,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
當前,我國城市居民和農民在收入、教育、醫療、福利等方面還是完全不同的待遇,一直存在的城鄉差別不但沒有縮小,還有加大的趨勢。這使得農村的巨大消費市場無法啟動,并影響到工業的發展。今后應當進一步調整國民收入分配和財政支出的結構,增加對農村經濟和社會事業的支持,逐步形成國家支農資金穩定增長的機制;繼續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建設的投入,提高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是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趨勢,也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要為農民進城務工創造有利條件;要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走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不斷提高城鎮化水平。